風格就是人本身
2024-10-04 05:07:27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法國啟蒙運動時期,曾經有一個人,雖然是自然科學家,但文學成就堪比伏爾泰、盧梭與狄德羅等人;他在科學上從事博物學的研究,並成為生物學領域的先驅,直接影響了後來的達爾文;他在生理學方面也取得了驕人的成就,一位法國生理學家曾經這樣評價道:「古代所沒有遇到過的東西,連同現代最前沿的東西,在他那裡,都得到了通俗的展現,這一切都源於他那天才般的思想和文筆。」
他,就是法國啟蒙時期的思想家布封。他的代表性巨著《自然史》問世後,在歐洲學術界引起轟動。1753年,他當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發表了題為《論風格》的演講。
在這篇論文裡,布封主要論述了有關文藝風格的三個方面,即文藝作品風格的客觀基礎、作品風格與藝術表現形式的關係,以及作品風格與創作主體的關係。
風格就是人本身,這是布封的一句名言,也是貫穿《論風格》一文的核心觀點。在研究自然史的過程中,布封極為強調人的力量,歌頌人的智慧。在探討文藝風格的時候,他將這種強調人的價值和力量的思想引用進來,明確指出作家的思想和智力對風格形成的決定作用。在他看來,文藝作品想要成為不朽的名作,並非在於其所包含的知識、事實或新的發現等,而是在於作家自身。
經典的文藝作品,其風格可以是作家人格的體現。但是,在布封看來,僅僅做到這一點,是遠遠不夠的。文藝作品的風格,還得反映作家本人的思想、性格、氣質、審美偏好和藝術才能等。一句話,作家思想感情的表現形式,要成為文藝作品的標誌。文藝作品的風格應該體現作家的思想,同時作家也應該將自身的熱烈情感灌注到每一個語詞當中。
本書首發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布封說,情感結合著光明,便可以讓這份光明更加光明,於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作品的風格就引領讀者進入一個更為明朗的境界。內心的情感和智慧的光明,兩者一旦結合起來,就能書寫最好的作品。他所說的光明是指,作家對客觀事物或描繪對象的理性認識。作家運用情感和智慧,可以真切地接觸和擁抱所描寫的對象,在自己充分享受對象之後,就可以用自己的思想表達方式,將對象傳遞給他人,並讓他們也切身地感受到這些。可見,只有作家將情感與理智結合起來,達到物我交融的境界,才能使文藝作品中的事物顯出光彩,也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而這樣的文藝作品風格,正是布封所希望的理想風格。
布封說,文藝作品的風格筆調必須是從事物的內在與外在特徵里抽離出來的,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就會妨礙主題宗旨的「恢宏暢達」。一個真正具有審美能力的作家,會隨著寫作對象的不同而相應地改變寫法。那種從題材之外「生拉硬拽」的寫法,應當堅決予以摒棄,這是因為一旦這樣做,文藝作品的風格就會淪落到矯揉造作的境地。一部文藝作品,肯定要體現作家的創作個性,但是作品風格的形成,絕不是任由作家的主觀意志對題材內容隨意擺布。作家創作的時候,必定要涉及特定的創作對象,因而也一定受到創作對象自身特徵的制約。只有作家的審美個性與創作題材性質相互契合,才能形成獨特而又優美的風格。
在《論風格》中,布封主要從文藝作品的結構方面來說明表現形式對風格的作用。布封認為如果想要文藝作品的風格簡潔,作者必須將自己的思想按照嚴密的邏輯,緊湊地串聯起來。但是,如果結構渙散,連接不緊湊,那麼不管作者用詞多麼華麗考究,所形成的風格也會是鬆散的、懈怠的。
此外,為使作家的構思產生美好的作品風格,布封要求人們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構思之前,提前想清楚,所要付出的精神活動,也就是寫作整部作品將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第二,根據主題確定題材的範圍和深度,以期從整體上合理布局;第三,作者的思想要有順暢的主線,前後連貫,協調一致。做到這三個方面,基本上就可形成美好的作品風格。
博物學家布封與《自然史》
1739年,布封被任命為法國皇家植物園園長。布封上任後還建立了一個博物學的學術組織,吸引了國內外許多著名專家、學者,收集了大量的動物、植物、礦物樣品和標本。此後,布封利用豐富的資源進行博物學的研究,四十年如一日,最終寫出36卷巨著《自然史》。《自然史》的內容非常豐富,包括地球史、人類史、動物史、鳥類史和礦物史等幾大部分,主張「生物的變異基於環境的影響」。這部書對後世的影響極為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