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給孩子的外國美學史> 「第六感官」的出處

「第六感官」的出處

2024-10-04 05:07:09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雖然霍布斯等倡導的經驗主義美學在17、18世紀的英國占據著主導地位,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當時也流行著另外一股思潮,雖然處於次要地位,但與經驗主義美學相互對立,它就是劍橋學派的新柏拉圖主義。這一學派的代表人物是夏夫茲博里。

  夏夫茲博里出生在英國一個貴族家庭,他認為人天生就有區分善惡美醜的能力。但如此,區分美醜的能力——通常所說的美感,與辨別善惡的能力——通常所說的道德感,在根本上是相互貫通、彼此一致的。對於人的這種與生俱來的能力,夏夫茲博里給它起了一些特殊的名稱,比如「內在的眼睛」「內在的感官」「內在的節奏感」等,而後世的人們傾向於把這種能力稱為「第六感官」。

  在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這五種感官之外,還有一種內在的感官,它可以區分辨明善惡美醜。這種能力雖然是一種心理能力,卻不屬於理性思維的範疇。它僅僅是一種感官能力,與眼睛能看清顏色、耳朵能聽清聲音一樣,具有直接性,而不用思考和推理。

  那麼,內在的眼睛,或者內在的感覺,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感覺呢?夏夫茲博里舉了一個例子加以說明。他說,就像吃草的牲畜那樣,在美麗的草原上,它們會格外開心,然而,它們並沒有意識到草原的美麗,它們之所以快樂,是因為它們的食慾可以得到滿足。

  夏夫茲博里進一步論證說,牲畜所喜歡的是形式後面的實在事物,並不是形式本身。形式的東西,如果沒有經過觀察、對比和評判,是不會發揮其自身的作用和力量的。形式的東西,對於牲畜來說,僅僅是平息興奮的感官和滿足生理性的需要。因此,動物之所以是動物,是因為它們只具有感覺器官,並不會欣賞判別什麼是美。而人就與它們不同,人會欣賞美或者判別美。當人這樣做的時候,所憑藉的並不是動物性的部分或者單純的感覺器官,而是另外一種較為高尚的東西,這就是他的心靈或者理性。在夏夫茲博里看來,一般的感官能力屬於動物性的部分,而內在的感官屬於人的心靈或者理性部分。因此,欣賞或者判別美的能力,也就屬於內在感官的功能了。

  夏夫茲博里認為,人們所看的世界,是一切可能世界中的最美好的世界,丑與惡是整個美好世界的一小部分,它們的作用是陪襯整體的和諧。不僅宇宙和可見的世界如此,人也是如此。作為「小宇宙」,人可以反映大宇宙。每個人心中的善良品質,是一個人之所以成為人的最穩定的內在和諧部分,而這種和諧可以反映大宇宙的和諧。「小宇宙」的和諧與大宇宙的和諧都是美的,但大宇宙的和諧是第一性的美,人通過心靈所看到的美只是第一性的美的影子。儘管如此,由於內在節奏是人認識和欣賞事物形狀、聲音、顏色等外在美不可或缺的條件,因此,只要一個人的心靈不美,那麼他就不能真正認識美,也就更沒有辦法欣賞美。

  在夏夫茲博里眼裡,除了第一位的造物主——神,還有第二位造物主,那就是詩人或者藝術家。神創造了第一自然,即和諧的宇宙整體,詩人或藝術家創造了第二自然,即將事物造型成為他們想要的藝術品。所以,不管是自然,還是藝術作品,都是美的。並且,美的特性在自然和藝術作品上是一致的。那麼,這種美到底體現在哪裡呢?夏夫茲博里給出了自己的回答。

  他說,美好的抑或漂亮的事物,集中體現在它們的藝術和構圖設計上,並不在於它們的物質材料;集中體現在形式上,並不在事物本身。為了說明這一點,他以錢幣、徽章為例,說明藝術構思或設計才是美化者,金屬材料是被美化者。而真正的美,不是被美化者,而是美化者。純粹的物體,並沒有美的本原,這是因為這樣的物體既不能對自己設置意圖,也沒有辦法自己控制或者調節自己。只有人的心靈才能控制物體、調節物體、設計物體,所以,心靈是物體美的本原。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