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創作的起源
2024-10-04 05:06:15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在歐洲的文藝界,長期存在著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那就是,既然人們都嚮往美的事物,那麼創作藝術作品的目的是什麼?是讓人感受到快感,還是給人以一定的教益,或者兩者兼而有之?
在古希臘時期,柏拉圖是片面追求教益,而竭力壓制快感的。與之不同,亞里士多德則是最早的一位「替快感辯護」的哲學家。在《詩學》中,亞里士多德著重分析了文藝作品的心理起源:一是人的模仿本能,二是對於節奏和和諧的喜好。對於人來說,模仿是學習的最直觀、最簡單的方式。通過模仿,人可以快速地從客觀事物中汲取知識,滿足好奇心,從而產生快感。當然,如果能在模仿中運用節奏和和諧,那麼所產生的快感將更加持久。
人們模仿的東西,大多與事物的內容相關。亞里士多德將模仿和學習的內容聯繫起來,這也就肯定了藝術創作的認知作用。與柏拉圖否認現實世界不同,亞里士多德指出,現實世界是真實的存在,因此,模仿現實世界的藝術,也是真實的。由於人的最初認知是從模仿得來的,因此,人在欣賞藝術的同時,也獲得知識。這種來源於現實世界的真實知識,能夠引導人認識生活,認識自身。所以,這樣的藝術讓人產生快感。在亞里士多德那裡,藝術的教益與快感都蘊含其中。關於節奏與和諧的感應,雖然是對事物形式的把握,但也夾雜著教益與快感。毫無疑問,亞里士多德沒有過多地偏向於哪一方,而是將教益和快感有效結合起來。
通過模仿以及對節奏的把握,藝術創作為人們揭示出事物的內在本質和普遍規律,儘管藝術創作有時候僅僅針對極為個別的事物。可見,藝術家並不是普通人,他們有著更為深邃的洞察力。就像亞里士多德在《形上學》里所說的那樣:「與只有經驗的人相比,藝術家明智多了。這是因為,只有經驗的人並不知道背後的原因,而藝術家知道。只有經驗的人,只明白事物是這個樣子,但不知道為什麼是這個樣子。而藝術家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亞里士多德不僅指出藝術能認識真理,而且指出藝術的真實性與其他科學的真實性是不同的。他說,衡量藝術和衡量政治正確與否,其標準是不一樣的;衡量詩歌與衡量其他藝術正確與否,其標準也是不一樣的。對於詩歌和藝術來說,只要能反映出事物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就算達到了目的。另外,詩歌和藝術還要激起人們的內在情感,也就是說必須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感染力,能引起人們的普遍共鳴。只要達到了這兩個標準,就是美的藝術作品。基於此,亞里士多德指出,評價一般技藝以及社會道德的標準,是不能安放在詩人和藝術家身上的。換句話說,詩人和藝術家是不受一般技藝標準和社會道德束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