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企業家?
2024-10-11 22:35:26
作者: 華杉,華楠
在這一章的開頭,我們提出了一個「我是誰」的哲學問題——什麼是企業?在結束這一章之前,我還想提出第二個「我是誰」的哲學問題——什麼是企業家?這個問題,是企業家安身立命的本質問題,也是一個大是大非的社會問題。
在回答什麼是企業的時候,我們引用了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企業哲學家德魯克的思想——企業是社會的器官,為社會的目的而存在,為社會解決問題。要回答「什麼是企業家」,我們還要請出另一位大師——熊彼特,因為「企業家」這個詞,是他定義的。
▲ 德魯克
▲ 熊彼特
1912年,也就是一百多年前,熊彼特出版了他的經濟學巨著《經濟發展理論》,在這本書里,他提出了「創新」和「企業家」兩個詞。所以我們要談創新,或者要談企業家,首先要回到熊彼特。
簡單地說:
企業家=創新。
既然講「經濟發展理論」,熊彼特首先提出了一個理論:經濟本身並不會發展!
他說:「我們應當說,並沒有經濟發展。我們這樣說的意思應當是:經濟發展不是可以從經濟方面來解釋的現象;而經濟——在其本身並沒有發展——是被周圍世界中的變化在拖著走;為此,發展的原因,從而它的解釋,必須在經濟理論所描述的一類事實之外去尋找。」
這個經濟之外的東西是什麼呢?就是創新。沒有創新,就沒有經濟發展。
比如農業社會,一千年經濟也不發展,經濟就是「循環流轉」,剛好能循環生存就是了,形成一種不斷重複的「經濟均衡」。到了工業革命,創新了,就帶來了經濟飛速發展。一輪創新紅利結束了,經濟就停滯了,達到均衡,循環流轉,等待下一輪創新。
這和我們企業經營的感受是一致的,所謂「年年難過年年過」,也沒餓死,就是剛好能吃飽,繼續過。很多企業主,活得很艱辛,不是大家想像的那樣,老闆多麼有錢,如果說企業還有一點可以投入再生產的資金,老闆還能得到一點「利潤」賺錢養家,熊彼特說,那錢不是「利潤」,是「管理工資」而已。
想想看還真是,一個年年難過年年過的企業,老闆的收入,比大公司高管的年薪少多了,就是個管理小企業的管理工資。
熊彼特說的循環流轉的經濟均衡,有點像我們中學物理學的「能量最低原理」,能量越低越穩定。這也符合我們前面說的德魯克的思想:企業追求的,不是利潤最大化,而是利潤最小化。利潤是投入競爭,打擊對手的資源,企業追求的,就是繼續經營而已,大家都沒錢賺了,就穩定下來了。如果還有人賺大錢,就繼續打架。熊彼特說:「競爭可能沖走一個工業部門的特殊剩餘利潤,但它不能毀滅所有一切工業部門共有的利潤。」
可見利潤也是一種不穩定的暫時現象,而不是一種穩定的常態現象。企業有利潤是暫時的、不穩定的。沒利潤才是常態的、穩定的。
只有創新,才有利潤。沒有創新,競爭的結果就讓你沒有利潤。
在一次成功創新之後,我們會獲得一個利潤豐厚期。這一利潤豐厚期,有一個持續的慣性,以至於我們已經停止創新了,他還在持續給我們利潤回報,直到有一天,別人的創新顛覆了我們的成功,我們就突然死亡了。諾基亞就是這種情況。
那麼,什麼是創新呢?熊彼特定義了五種創新。
(1)採用一種新的產品——也就是消費者還不熟悉的產品——或一種產品的一種新的特性。
(2)採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
(3)開闢一個新的市場,也就是有關國家的某一製造部門以前不曾進入的市場,這個市場以前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
(4)獲得原材料或半製成品的一種新的供應來源,同樣不論這種供應來源是已經存在的,還是第一次創造出來的。
(5)實現一種工業的新的組織,比如造成一種壟斷地位,或打破一種壟斷地位。
今年還流行的一本暢銷書《從0到1》,就是講企業追求的是壟斷,壟斷才能獲得利潤,沒有壟斷,就是年年難過年年過。《從0到1》說的壟斷,就是熊彼特說的創新帶來壟斷。
所以我們不必哀嘆「實體經濟」多麼艱難,實體經濟企業也有過得很好的,因為他有創新,有創新壟斷。沒有創新的實體經濟企業,永遠都艱難。至於虛擬經濟的畸形泡沫繁榮,那是制度壟斷和制度套利。
說創新,那麼誰在創新呢?
熊彼特說,只有企業家能創新。事實上,他正是用創新來定義了企業家。他說:
「創新是建立一種新組合,新組合意味著對舊組合通過競爭而加以消滅。我們把新組合的實現稱為『企業』,把職能是實現新組合的人們稱為『企業家』。
「只有實現新組合才構成一個企業家,我們的概念比傳統要狹窄一些,並不包括各個廠商的所有頭目或經理們,或工業家們,他們只是經營已經建立起來的企業。
「企業家的職能是把生產要素組合起來,把它們帶到一起,因為只有在要素第一次組合時,這才是一次特殊的行動——而如果在經營一個企業的過程中去做時,就只是例行的工作。
「馬歇爾的企業家定義,只是把企業家職能看作最廣義說的『管理』,我們不接受這個定義,就是因為他沒有把我們認為的主要點表達出來,而這是使企業家活動與其他活動具體分開的唯一要點。每一個人,只有當他實際上『實現新組合』時才是一個企業家,一旦當他安定下來,像其他人經營他們的企業一樣的時候,他就失去了這種資格。因此,任何一個人在他幾十年的經營活動生涯中,很少能總是一個企業家。
「由於充當一個企業家並不是一種職業,一般說也不是一種持久的狀況,所以企業家並不形成一個專門意義上講的社會階層。」
企業家不是一個身份,而是一種創新的狀態。總經理不一定是企業家,董事長也不一定是企業家,只有當他在創新的時候,他才是企業家。李總在2013年創新了,那麼2013年的李總是企業家。2014年,李總的企業還在賺錢,但是2014年的李總沒有做什麼創新的事,那麼2014年的李總就不是企業家了。
所以說,企業家=創新。
有一本雜誌叫《中國企業家》,封面有一句口號——一個階層的生意與生活。按熊彼特的定義,這就不是企業家了,因為熊彼特專門強調——
企業家不是一個階層!
▲ 《中國企業家》的封面文案:「一個階層的生意與生活。」
只有他在創新的時候才是企業家,企業家不是一個階層定義,因為他只是一個企業主在人生的少數階段才能獲得的稱號,在他創新的時候。
沒有創新,就不是企業家,只是一個管理者,管理者只能獲得「管理工資」,只有企業家才能獲得利潤,這個利潤叫「企業家利潤」。一旦停止創新,利潤很快就沒了。
熊彼特為什麼要較這個真呢?他是針對另一個詞——資本家。不是說資本家攝取了利潤嗎?熊彼特說,資本家根本得不到利潤,提供資本的人,如果不承擔風險,那他只能得到利息,承擔風險呢,能得到投資回報。
企業家既雇用了勞動力,雇用了生產資料,也雇用了資本,資本家是被企業家僱傭的。
熊彼特的理論,正印證了今天的創業現象。創業者,也就是企業家,以一個創新的計劃,符合熊彼特五種創新之一的,提出一個新產品,或新的商業模式,以一個商業計劃書,就能吸引投資人,也就是資本家的投資。風險由資本家承擔,企業家在成功後獲得利潤,而投資人獲得資本回報。
熊彼特的企業家定義,對今天的中國企業家有重大的意義,企業家不是一個階層,而是一種創新力,是經濟發展的根本源動力。
同樣,當我們思考自己的企業,也懂得時刻用五個創新來衡量自己。我們所有的利潤,都來源於創新,如果我們今年沒有創新,但還有利潤,那不過是去年創新建立優勢的慣性,這慣性隨時會離我們而去。所以,我們在經營業績最好的時候,就要著手布局下一輪創新,否則,我們隨時會被淘汰。這就是為什麼那些優秀的企業家,總是在說自己公司離破產只有十八個月,或者說只有六個月。這不是說來嚇唬員工,這是現實,企業只要失去創新動力,肯定玩不下去。企業必須有企業家,不能只是職業經理人「打理」,而是要有具備企業家精神,能持續創新的「職業經營人」。
熊彼特也以他的創新理論解釋了經濟周期,他說,企業家是經濟發展的唯一原因,而企業家不是在時間軸上均勻地出現,而是以周期性雲集的方式出現。企業家雲集性地出現,連同它引起的現象,構成經濟繁榮階段的唯一原因。
企業家為什麼會雲集性出現呢?因為一個或者少數幾個企業家的出現,可以促使其他更多企業家的出現,於是又可促使更多的企業家以不斷增加的數目出現。如果一個人或少數人成功地前進,那麼許多困難就會消失,於是其他人就會步這些先驅者的後塵,直到最後創新為人們所熟悉,成為一種人人都可以選擇的事情,這輪創新紅利也就結束了。
比如蘋果賈伯斯的出現,促使了小米雷軍的出現,雷軍的出現,又促使了華為手機余承東的出現,現在帶來蘋果營收和利潤的下滑,最終整個智慧型手機行業的利潤都會消失。
企業家成批出現是繁榮產生的唯一原因。那麼,經濟衰退的原因是什麼呢?
衰退的原因就是繁榮,衰退是繁榮的結果。這一輪創新紅利都吸收完了,就衰退了,進入均衡狀態。
衰退的結果是什麼呢?衰退的結果,是下一輪創新,下一輪繁榮。
熊彼特說,對於現代工商業者所持有的關於經濟周期運動及其機制的認識,足以使工商業者,只要當最壞的結果過去後,就能預測將要來臨的繁榮。如果他們多少能堅持的話,就能在下一個繁榮中獲得有利的條件。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說企業追求的關鍵,在於「永不出局」,只要你還在牌桌上,總會等來好牌。蘋果現在如日中天,它也起起落落幾回了,蘋果發動了個人電腦和智慧型手機兩次創新。他再衰下去,又再雄起來,都是正常的,不值得莫名驚詫。
認識這些現象,可以緩解我們的「戰略焦慮」,或者說「轉型焦慮」。在經濟進入衰退周期的時候,我們要堅定於自己的使命和戰略,而不是轉型去找別的機會,甚至把轉型搞成了轉行。
不要說「應對市場變化」,當你說「應對市場變化」的時候,你已經輸了。因為市場自己是不會變化的,消費者的需求是不會自己變化的。市場變化,是企業家創造的。消費需求的變化,也是企業家創造的。消費者自己不會產生一個智慧型手機的需求,然後賈伯斯去滿足了這個需求。相反,是賈伯斯創造了智慧型手機,消費者才會需求它。然後,諾基亞的市場就變化了,怎麼應對呢?應對不了。只有雷軍能應對,他跟進。
所以,當你發現市場變化的時候,那是別人已經創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