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記硬背,孩子太累,效果不佳
2024-10-09 01:31:13
作者: 柳艷麗
之前的章節中涉及記憶的問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背誦,但是背誦最有效的方法又是什麼呢?對幼兒時期的孩子而言,方法極為簡單,就是反覆誦讀,可能有些時候他們自己都不知道什麼意思就記住了。但是,隨著孩子逐漸長大,死記硬背就會成為一種低效的方法。這是什麼原因呢?讓我們先來了解下人類記憶力的遺忘曲線吧。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曾經提出了遺忘曲線的概念,經反覆實驗觀察證明了人類記憶遺忘是有規律的,遺忘進程並不均勻,發展也是先快後慢。舉個例子,當我們接收到一個新知識時,信息輸入大腦經處理形成記憶,同時遺忘也由此開始了。如果我們想記住就要通過「復現」的方法來反覆記憶,當記憶達到高峰遺忘到達底線後,記憶也就完成了。但是這種像知識點,如果在一段時間後沒有複習,仍會使遺忘的峰值上升,最終被忘記。只有按規律完成設定好的「復現」後,才可以形成永久記憶。
幼兒是以機械記憶為主,伴隨有情緒、形象記憶的特點,他們的遺忘率也是最高的,且無意識的記憶比有意識的記憶要更容易遺忘,記憶的精確度也很低。因此,孩子通過死記硬背學到的知識,可能一段時間後就會忘得一乾二淨。
其實,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死記硬背只能累到自己,不如找到適合自己的記憶方法,克服遺忘,使記憶更加深刻。
艾賓浩斯還做過這樣的實驗,他讓實驗者記住12個無意義的音節,結果需要平均重複16.5次才能完成記憶;記住36個無意義音節,需重複54次;而換一種方式,記憶6首詩中的480個音節,結果平均只需要重複8次就完成了。
這說明了什麼?說明有知識體系的知識更加好記,也就是說我們在大腦中經過加工理解的知識,需要「復現」的次數會更少,且不容易遺忘。比如,大家可以進入回憶,你會發現你可以想起小時候發生的很多事,也可以片段地想起上學時與同學的故事,但是對於一些需要背誦的知識,你並不能像之前那樣系統地背下來。
人對情緒、形象的事物記憶是很深刻的,且不需要復現,那是因為這些都是在大腦中再加工後的記憶,簡單來說就是之前老師經常說的「要理解之後再背」。那麼怎樣幫助孩子在理解的基礎上去背誦呢?就讓我們看以下幾種方法吧。
第一種,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顧名思義指的是將知識點轉化為導向圖加深大腦的理解和記憶。近年來,思維導圖的記憶方法被越來越多的人推崇,無數的實踐表明這種方法也是實用的。
記得上學時,讀了幾遍的《紅樓夢》總是弄不清人物關係,後來有同學出了主意,我們將《紅樓夢》中的所有人物關係畫成了圖,關係擺在紙上一目了然,現在想起來關係圖仍是歷歷在目。
其實,思維導圖就是將抽象的知識轉化成了形象的記憶符號、圖例,與人類的無意識記憶相契合,將機械的記憶轉化為形象記憶,此方法當然遠遠超過費時費力的死記硬背。
第二種,知識點關聯法。
知識點關聯是利用已存知識與新知識的相互聯通,達到用舊知識來記新知識的目的。此方法有同類和相反兩種,可以根據不同的知識連結進行切換。同類的如,在已知李白是詩仙的基礎上,聯繫新知識,杜甫為詩聖,李賀為詩鬼等。相反的如,太陽與月亮在地球上看來都是發光的,但是太陽是自發光,而月亮是反射光。
這種方法可以應用到各種知識點中去。久而久之,人的頭腦中會形成一個較大的知識體系網,隨時可以提取。
第三種,知識講解法。
一些抽象的知識點或者古文是孩子最痛苦的記憶點。此時就需要通過老師、父母的講解之後再去記憶。你也許有疑問,幼兒也需要講解嗎?他們不都是機械記憶嗎?通過講解,他們就能聽得懂嗎?
其實,孩子的理解能力是不容小覷的,用處理好的解釋來替代抽象的知識點,孩子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父母在講解這些知識點時也要做到將複雜問題簡單化,將抽象問題具象化。
曾經有人用最通俗形象的語言給孩子們講物理,孩子們居然也可以聽懂,還被裡面的小實驗深深吸引。
總之,無論你用何種方法,最重要的還是要考慮孩子的接受能力,死記硬背雖然可以達到記憶的效果,但是這種方式要求孩子完成多次的「復現」。這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負擔,不僅孩子累,而且效果也不是很好。
所以,當孩子進入文化學習敏感期後,就要有選擇地去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了,有些孩子因為父母的正確引導,找到捷徑,走得更遠;而有些孩子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卻沒有完成自己最初的夢想。希望父母在合適的時候選擇最恰當的方法去引導,抓住孩子的每一個敏感期,啟動孩子的高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