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怎麼看」——尊重孩子的參與權與責任感
2024-10-09 01:30:18
作者: 柳艷麗
「去去去,小孩子家家的懂什麼!」
「跟他商量什麼,說不明白又哭又鬧!」
「孩子嘛,你說什麼就是什麼,有些事兒他們還不懂!」
當問起家中有些事是否與孩子協商時,很多人都會這樣回答。這種完全被「通知」的狀態也許久而久之孩子會接受,習慣於被告知的孩子對家庭的事是漠不關心的,也就沒有了責任感。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
最簡單的例子,我們可能見過很多「不懂事兒」的孩子,總管父母要這要那,完全不考慮家庭經濟狀況,如果父母不給,甚至會做出某些極端行為。其實,大家在為這些父母嘆息時,有沒有想過孩子發展到如此地步的原因是什麼呢?
孩子從2歲開始自我意識就覺醒了,這時就應該把他們當成家庭的一分子。作為家庭的一員,家中的事情他們需要知道,也需要參與決策,這種參與權是必須要給孩子的,有參與權的孩子才會有責任感。
你從來沒有讓孩子參與家中的事情,他對家庭的處境、經濟狀況等是沒有感觸的,不可能只憑要錢時父母的一句「咱家沒錢」就有了責任感。再加上某些家庭中,父母的「責任感」過重,從來不會跟孩子說明家庭狀況,對經濟狀況更是隱瞞,孩子便有了父母總在騙自己的錯誤認識,當你想讓他懂事時,他又怎麼可能感受到父母的不易呢?
孩子的參與權,是滿足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關鍵,也是培養孩子責任心的開始,同時還會給孩子更多的安全感。一位同事講了他的成長故事,讓我更加堅定了孩子的參與權十分重要的想法。
同事小張今年剛剛大學畢業,卻顯得比同齡人更加成熟,無論是說話辦事那分寸感都不像一個剛剛走出校園的毛頭小伙。
在他童年時,家庭條件還不錯,不過父母都忙於工作,只有奶奶接送他上下學,但是小張並沒有成為那種隔輩人帶成的傲嬌孩子,原因是他有一位好母親。小張說,大概從三四歲開始,媽媽每天從公司回來後,都會陪他聊天,給他講一些公司里有趣的事,也會問他幼兒園的事。而且,媽媽有時會把自己的煩惱講給他聽,問他該怎麼辦,當時讓他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孩子,而是一個小男子漢。
中學時,公司破產了。那一晚,幾個叔叔阿姨和他們一起討論今後該怎麼辦,小張也是其中一員。大家紛紛發表意見後,爸爸還鄭重地問了小張的意見,小張分析了幾個意見後,贊同了一位叔叔的意見:租一間小門店,從經營產品開始,一點點積累。爸爸點點頭,將幾個方案一一對比,雖然沒有採納小張和那位叔叔的方案,但是小張說,那時的他知道了爸爸媽媽為了他們的美好生活到底付出了多少。
他說,那幾年,他從一個闊綽的少爺變成了一個什麼事兒都會算一下的市井小民。他饅頭夾著辣條吃了上頓吃下頓,就為了省下生活費,那時他的想法就是少跟媽媽要一元錢,媽媽就會少一點負擔。
現在,父母的公司又做大了,爸爸希望小張回公司幫忙,但媽媽還是覺得應該尊重小張的意見,後來,小張以充分的理由說服了爸爸,成了我的同事。
其實,孩子並沒有成年人想像中的那麼幼稚、無知,他們的想法可能與成年人不同,或者過於天真。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知識的豐富,他們的見解也會不同的。在他們自我意識形成的階段,你的否定會打消他們的積極性,這種影響是不可逆轉的。
我姐姐家的兒子就是一個小大人,今年10歲了。我們工作忙時,他會給我們熱牛奶、烤麵包,他常常會給我們很多靈感,我每次到他家都會覺得他並不是一個孩子,而是這個家的小主人。
而姐夫對這個家的參與度卻不高,我們一直認為他是一個心中無家的人。因為姐夫從小在父親說一不二的強勢家庭中長大,受教育的程度也不高,憑著自己的努力才換來了現在的經濟條件,他對家也沒有什麼責任感,與孩子的互動也很少,他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與朋友喝酒和回老家。
姐夫的自私與逃避心理是極強的,遇到事情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自己是否會受影響,其次就是我要躲遠一點。去年姐姐的工作室發生版權糾紛,想讓姐夫幫個忙,但姐夫以「不懂」為由拒絕了,讓姐姐一個人找律師、打官司。
尊重孩子的權利是對孩子的肯定。「孩子,你怎麼看?」這句話也許今天得不到成熟的答案,但有一天答案一定會讓你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