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有趣得讓人睡不著的大唐史> 唐朝到底有多牛?送波斯王子回國,順便滅了一個國家!

唐朝到底有多牛?送波斯王子回國,順便滅了一個國家!

2024-10-09 00:21:07 作者: 唐俑

  01

  據《舊唐書》記載,公元七世紀三四十年代,波斯(也就是現在的伊朗)遭到阿拉伯人入侵,波斯王亞茲德格爾德三世於公元638年、639年、647年、648年四次向唐朝求援。

  當時的唐朝老大唐太宗不願蹚這渾水,拒絕了波斯的求援。

  亞茲德格爾德三世打不過阿拉伯人,只好一路東逃。公元651年,逃到中亞阿姆河附近一座磨坊的亞茲德格爾德三世,被阿拉伯人追上殺害。王子卑路斯率領殘部繼續東逃,一逃就逃到了吐火羅(大致區域為今天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北部),當地部落酋長對他不錯,把他像自己人那樣保護起來。

  得到喘息之機的卑路斯想打回老家去,於公元654年派使者再向唐朝求援,那時的唐朝老大換成了唐高宗李治,他也拒絕了對方的請求,理由和他爸唐太宗的理由一樣:路太遠,咱們有心無力。

  「老大哥」靠不住,卑路斯決定自力更生,在吐火羅部落武裝幫助下,卑路斯曾經一度打到波斯東北的霍拉桑地區。那個地方,正是阿拉伯軍隊的盤踞之地——他們占領那個地方後,就把其當作了自己的「大本營」。不幸的是,卑路斯又被阿拉伯軍隊打了回來。

  公元661年,卑路斯再一次向唐朝求援,唐高宗再也不好意思拒絕了,便派了一個叫王名遠的特使,在今阿富汗境內設了個波斯都督府,讓卑路斯當了都督,第二年又冊封他為波斯王。

  然而,在阿拉伯這個強敵面前,卑路斯是站不穩腳跟的,只好再次踏上東逃之路,於公元675年初抵達唐朝首都長安,被唐高宗授予右威衛將軍職務。兩年後,卑路斯在長安含恨去世。

  這個波斯王子,至死也未能完成復國大業,其未竟的事業,便落到了兒子泥涅師身上。

  本書首發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02

  事有湊巧,當泥涅師做夢都想復國的時候,上天給了他一個機會。確實地說,這個機會,是西突厥可汗阿史那都支給的。阿史那都支是西突厥10個部落的頭頭兒,公元679年,這傢伙與另一個名叫李遮葡的西突厥首領狼狽為奸,起兵搞事,並與吐蕃聯合,攻打唐朝的安西都護府。

  唐高宗李治的第一反應,當然是派兵討伐,卻又擔心吐蕃趁機大規模進襲。秦州右軍總管裴行儉立即上書朝廷,指出如今吐蕃的氣焰正盛,我方的李敬玄將軍又剛剛打了敗仗,再在西方發動大規模戰役,獲勝的可能性很小。在裴行儉看來,對付西突厥的叛亂不能硬剛,只能智取。他把目光,定格在正在長安避難的波斯王子泥涅師身上。

  據《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唐紀十八》,裴行儉的計劃是,以護送泥涅師回國即位的名義,經過西突厥和吐蕃的地盤時見機行事,「便宜取之」,也許兵不血刃,就可抓住叛亂的禍首。唐高宗採納了他的建議,「命行儉冊立波斯王,仍為安撫大食使」,護送泥涅師回國。

  裴行儉,今山西聞喜東北人,出身於顯赫的「河東裴氏」家族。「河東裴氏」又稱「聞喜裴氏」,是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社會裡獨一無二的望世家族。裴行儉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是北周高官,父親裴仁基做到了隋朝的禮部尚書,其兄裴行儼為隋末猛將。

  據《新唐書》記載,雖然早在少年時代,裴行儉就憑藉先輩的功勳被委任為弘文生,但若無真才實學,名將蘇定方也不會如此看重他。

  那是唐太宗貞觀年間,裴行儉參加明經科考試中選,被任命為左屯衛倉曹參軍的時候,名將蘇定方發現了這個人才,把自己的用兵謀略,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吾用兵,世無可教者,今子也賢」。

  後來,裴行儉擔任長安縣令沒多久,就因反對唐高宗立武則天為後而被貶為西州都督府長史。再後來,裴行儉升任為安西都護,「西域諸國多慕義歸附」。

  03

  由於在擔任安西都護時深得西域諸國人心,算得上「政績卓著」,裴行儉被召回朝廷任職,先是擔任司文少卿,後來改任吏部侍郎。任安西都護的時候,西域諸國之所以甘心歸附唐朝,很大程度上源於裴行儉的仁義,他一離開,那裡就不安寧了,或者說,有些人就不安分了。西突厥可汗阿史那都支,就是一個這樣的傢伙。

  得知阿史那都支反叛、朝廷決定征討的消息,裴行儉建議以護送波斯王子泥涅師回國為名,經過突厥和吐蕃地盤時見機行事,說不定兵不血刃就可搞定叛賊,唐高宗大喜,命他率隊立即出發。

  既然是以護送波斯王子回國為名,帶的人就不能太多,否則肯定會引起突厥人懷疑。接到任務後,裴行儉帶上泥涅師和少量將士出發了。一路的艱險自不必說,據《新唐書》記載,裴行儉一行人在經過羅布泊和玉門關之間的莫賀延磧(現稱哈順戈壁)時,突遇大風暴,晝夜不停,連嚮導都迷了路,將士們又飢又渴。

  莫賀延磧又稱「八百里瀚海」,也就是我們今天通常所說的「西域起點」,「是新疆東部和河西走廊西端連接帶上戈壁分布最集中、類型最複雜的地方」。這個自然環境極其惡劣的地方,也是當年西天取經的玄奘法師遭遇過的最大考驗,最後,他完全是靠著頑強的信仰和超人的毅力,才穿越了那片「死亡之海」。

  後來,玄奘法師心有餘悸地回憶道:「莫賀延磧長八百里,古曰沙河。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復無水草,顧影唯一。四夜五日口腹干焦幾將殞絕。四顧茫然,夜則妖魅舉火,燦若繁星,晝則驚風擁沙,散若時雨。」

  晝夜飛沙走石,白天比夜晚還黑,嚮導迷路,將士們飢餓疲勞,再不想辦法,就有「全軍覆滅」、葬身瀚海的危險。裴行儉下令就地宿營,舉行祭祀,然後傳令下去,神靈剛才說,這裡離水源地不遠了,咱們再堅持堅持,就能喝到甘甜的泉水。

  類似的忽悠術,怎麼那麼眼熟呢?沒錯,三國時的曹操,對士兵們也玩過這一手,叫作「望梅止渴」。這運氣也是沒誰了,裴行儉「忽悠」完將士們後很快就雲散風靜,世界豁然開朗,也不飛沙走石了,也不鬼哭狼嚎了,仿佛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之前的那些,似乎都是幻覺。裴行儉率領隊伍繼續前進,果然沒走多久,前面就出現一片水草豐美的綠洲。眾人都很驚異,感覺到了西漢李廣利將軍取馬的大宛貳師城。

  04

  實際上,裴行儉一行已經到達西州(唐朝在今新疆境內所置三州之一,治高昌,領高昌、柳中、交河、蒲昌、天山五縣)。消息傳開,西域各屬國官員,紛紛出城迎接。裴行儉在當地召集了1000多個才智出眾之人,帶領他們繼續西行。然而,繼續西行的裴行儉,卻放出話說,如今天氣太熱了,簡直動彈不得,咱們還是先住下來,等待秋天再說吧。

  實事求是地說,裴行儉雖然放了足夠的「煙霧彈」,但阿史那都支還是有所警惕。當偵察兵回來向他報告說,裴行儉一行決定不走了,等秋天涼快了再走,阿史那都支心中僅有的那點兒警惕,頓時煙消雲散。原來他本想找個機會馬上幹掉這些唐朝人,現在看來沒有必要如此性急。

  雖然召集了1000多個才智出眾之人,但在裴行儉看來,這點兒人馬仍然不足以幫他幹大事。於是,他分別召見龜茲、于闐、疏勒、碎葉——「安西四鎮」的酋長,假意對他們說,本人最大的愛好是打獵,如今來到貴地,沒有領導約束,很想痛痛快快地打一次獵,哪位願意與我同樂?願意跟他去打獵的當地年輕人,竟然多達上萬名。裴行儉來者不拒,悄悄帶著他們繼續西行。

  幾天後,他們的隊伍來到離阿史那都支營帳十多里的地方。裴行儉接連做了兩件事,先是派阿史那都支熟悉的人先去見他,向他問安,仿佛老朋友路過此地,來向他「打個招呼」,意思是請他放心,咱們不是來討伐你的。

  緊接著,裴行儉又派人緊急召見阿史那都支。

  在此之前,阿史那都支已經與李遮葡計議妥當,等秋天的時候,再去收拾裴行儉的護送隊伍。他萬萬沒想到,裴行儉雖然出發時帶的人不多,但那傢伙卻在西域召集了一萬多人,完全稱得上是一支大軍。當這支大軍突然出現在他面前,並且他們的老大「命令」他立即去見他,否則後果自負時,阿史那都支有點兒懵。

  事情來得太突然,阿史那都支根本來不及想對策,僅帶了500多個下屬(估計當時身邊僅有這些人),就去見裴行儉了。

  阿史那都支一去,裴行儉就把他抓了。然後他派人向西突厥各部族酋長,傳遞阿史那都支做符契用的弓箭——老大被朝廷來的大官抓了,你們都去替他求求情吧。那些酋長不知是計,來一個被抓一個。然後,裴行儉將他們全部押到碎葉城。

  05

  搞定阿史那都支後,接下來輪到李遮葡了,裴行儉率領特意挑選的精銳騎兵,輕裝簡從直撲李遮葡駐地,打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其拿下。

  然而,未等他們到達,李遮葡就主動投降了。原來是裴行儉在途中抓到一個李遮葡的使者,他對那人說:「我不殺你,但你回去後必須告訴李遮葡,阿史那都支被我抓了。」

  李遮葡心想,阿史那都支那麼厲害都被抓了,我還折騰個啥呢,便主動向裴行儉投降。裴行儉把這兩大首領一起押送到長安。如果可以把西突厥稱為一個國家的話,那麼從此以後,這個國家就不存在了。

  唐高宗親自為裴行儉設宴慰問,對大家說:「行儉提孤軍,深入萬里,兵不血刃而叛黨擒夷,可謂文武兼備矣,其兼授二職。」唐高宗說完,當即授予裴行儉文、武兩種官職:禮部尚書兼檢校右衛大將軍。不知被同時授予文、武官職的,古今中外有幾人?

  不料,剛搞定西突厥反叛頭目,還沒來得及喘口氣,東突厥的阿史德溫傅、阿史那奉職二部落也反了,立阿史那泥熟匐為可汗。東突厥的這一次反叛,聲勢更加浩大,因為據《新唐書》記載,響應反叛的,竟然包括單于都護府所轄的全部二十四個州,叛軍人數多達幾十萬!

  朝廷先是派單于都護府長史蕭嗣業率軍征討,但蕭嗣業根本不是對手,大敗而歸。唐高宗只好再次把目光盯上裴行儉,命他為定襄道行軍大總管,率軍平叛。

  志在必得的唐高宗,竟然「給」了裴行儉三十多萬人馬,包括太僕少卿李思文、營州都督周道務等部的十八萬人,以及西路軍的程務挺、東路軍的李文暕等的十二萬人,浩浩蕩蕩地撲向叛軍。

  按照《新唐書》的說法,之前蕭嗣業之所以失敗,其中很大一個原因是運輸軍糧時多次被敵人搶走,不少士卒被餓死,戰鬥力大減。裴行儉估計敵人肯定會故伎重演,便準備了三百車假糧,讓比較瘦弱的士兵拉著走。每輛糧車裡,各藏了五名打仗厲害的士兵,每個士兵都帶著斬馬的長刀和強勁的弓弩。

  而秘密跟在後面,與「運糧」隊伍保持一段距離的,是裴行儉挑選的精兵。不出所料,走著走著,敵人果然搶糧食來了,拉車的那些瘦弱士兵,來了個一鬨而散。等到叛軍從車裡取糧食時,藏在車裡的士兵突然殺出,後面秘密跟隨的精兵正好趕到,將「取糧」的突厥兵殺了個片甲不留,僥倖沒被殺的,也成了俘虜。從此以後,任何一股突厥叛軍,都不敢靠近唐軍的運糧車,眼睜睜地看著唐軍把糧食運到前線。

  沒多久,在黑山(今內蒙古包頭西北大青山)抵禦唐軍的突厥軍就以慘敗而告終,阿史那泥熟匐被部下所殺,部下提著他的腦袋來投降。

  裴行儉繼續進攻,活捉阿史那奉職後,就班師回朝了。然而,裴行儉與突厥的「緣分」,並未隨之結束,逃往狼山的突厥殘部,還需要他去解決。解決掉龜縮在狼山的突厥殘部後,永淳元年,西突厥「十姓部落」的車薄部落也發生了叛亂。

  儘管裴行儉已64歲高齡,唐高宗依然覺得,除了他,沒有更合適的平叛人選,便任命他為金牙道行軍大總管,希望他儘快率軍平叛。然而,裴行儉尚未出師,便於當年四月在家中去世,唐高宗追贈他為幽州都督,諡號「獻」,唐中宗李顯繼位後,又追贈其為揚州大都督。先天元年,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後,仍然沒有忘記裴行儉的巨大功績,加贈他為太尉。

  宋代抗金名臣李綱,在他所著的《唐朝賢將傳序》里,對裴行儉的戰略戰術進行了高度評價:

  李大亮宿衛之忠,裴行儉、蘇定方術略之奇,秦叔寶、薛仁貴、李嗣業搏戰之勇,高崇文紀律之嚴,王忠嗣執守之固,李抱真訓練之精,張萬福樂善之篤,李光顏、愬謀慮之決,皆凜然有賢將之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