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有趣得讓人睡不著的大唐史> 只因名字中有個「兔」字,武則天便定他死罪

只因名字中有個「兔」字,武則天便定他死罪

2024-10-09 00:21:10 作者: 唐俑

  01

  一個人的權力欲太強,是會闖大禍的,比如武則天。作為唐高宗李治的女人,李治在世的時候,權力欲極強的武則天就開始弄權了,李治死後更是變本加厲。

  李治是弘道元年十二月去世的,他死後,其子李顯繼位。李顯雖然也是武則天的兒子(第三子),卻因他想重用韋後的親戚,被老媽抓住把柄廢為廬陵王,還把他趕出京城,趕到了房州。

  廢掉李顯後,武則天立第四子李旦為帝,她則臨朝稱制,把持了朝政。武則天明白,很多人都對她專權不服,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她掌權伊始就來了個剪除異己。除了李唐宗室,親唐的臣僚也殺的殺、貶的貶,其中包括名將李績(本姓徐,賜姓李)之孫李敬業,和其弟盩厔縣令李敬猷(徐敬猷),以及給事中唐之奇、長安主簿駱賓王、詹事司直杜求仁、御史魏思溫。李敬業被降職為柳州司馬,李敬猷被免官,唐之奇被降職為栝蒼令,駱賓王被降職為臨海丞,杜求仁被降職為黟縣令,魏思溫則再次被罷黜。

  其他人倒霉,大多忍氣吞聲,自認倒霉,這幾個人卻不甘心,他們會集於揚州,決定以匡復廬陵王李顯為名,起兵討伐武則天。短短十來天時間,他們便組織了十多萬人馬,為了師出有名,李敬業讓著名詩人駱賓王寫了著名的《為李敬業討武曌檄》,歷數武則天罪狀,傳布到各州縣。

  本章節來源於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

  為了增強號召力,李敬業還找到一個相貌酷似已故太子李顯的人,對人們說李顯逃到咱們這裡來了,號召我們推翻武則天的統治,我們起兵,就是奉了他的命令。

  對於李敬業的「忤逆」之舉,武則天自然不能容忍,第一時間組織平叛,任命左玉鈐衛大將軍李孝逸為揚州道大總管,將軍李知十、馬敬臣任其副職,領兵三十萬前往討伐。

  02

  在歷史上,李孝逸默默無聞,更沒幹過什麼轟轟烈烈、能夠名垂青史的大事,但在當時也不是一般人。因為他的出身很牛,作為李唐宗室,李孝逸是淮安王李神通之子,膠東王李道彥之弟,唐高祖李淵堂侄。

  《舊唐書》和《新唐書》提到他時,都說他自幼聰明好學,文章寫得不錯。唐高宗時歷任給事中、益州大都督府長史。

  據《資治通鑑》記載,李孝逸擔任益州大都督府長史期間,曾奉詔調動劍南、山南等地之兵向青海集結,配合唐軍主力,進行過反擊吐蕃侵擾邊界的作戰,然後就是幾年後吐蕃大相論欽陵進犯四川三州時,奉唐高宗之命進行過分道防守。

  至於幹得怎麼樣,有關史料未予記載,不過想必是還不錯,不然武則天稱制後也不會調他回京,並授他左衛將軍,對他甚是「親遇」。李敬業起兵造反後,武則天更是把平叛大任交給了他。

  據《舊唐書》《新唐書》和《資治通鑑》記載,李孝逸走馬上任時,李敬業的部署也做好了,命唐之奇守衛揚州,其弟李敬猷攻打安徽和州,尉遲昭攻打江蘇盱眙,他自己則率主力南渡長江。

  李孝逸和叛軍的第一戰發生在臨淮,他派偏將雷仁智向李敬業的弟弟李敬猷發動進攻,但沒打贏,已經渡過長江的雷仁志,又退回了江北。自古勝敗乃兵家常事,李孝逸得知偏將失利,卻大為驚恐,按兵不動。難道這就是武則天寄予厚望的「中流砥柱」?李孝逸的表現,令身為監軍的殿中侍御史魏元忠大為不滿,他對李孝逸說:「天下安危,在茲一舉。四方承平日久,忽聞狂狡,注心傾耳以俟其誅。今大軍久留不進,遠近失望,萬一朝廷更命它將以代將軍,將軍何辭以逃逗撓之罪乎!」李孝逸這才「引軍而前」。

  實際上,真正打動李孝逸的,並非魏元忠給他講的大道理,而是他的那番「嚇唬」:你若繼續按兵不動,老大肯定會讓其他人取代你,然後治你的逃避觀望之罪,難道你願意這樣?

  03

  還好,重新渡江後,李孝逸軍開始打勝仗,在盱眙境內的都梁山下,副將馬敬臣表現不錯,還殺了尉遲昭和夏侯瓚兩員叛軍大將。但都梁山的險要被李敬業的別將韋超控制,無法前進的李孝逸急得跳腳,把將佐們叫來商討對策。

  將佐們七嘴八舌,有主張分兵防守韋超,大軍直指揚州的;有主張把韋超打掉,淮陰、高郵的叛軍就都會望風瓦解的;也有人主張先打李敬業,李敬業一敗,其他人就可不戰而擒的。舉棋不定之際,監軍魏元忠又說話了,他說根據當前的敵我態勢,最好的辦法是先弱後強,而不是先強後弱。所以他主張先打李敬猷,理由是李敬猷出身賭徒,不熟悉軍事,而且兵力單薄,很容易被搞定。再說他離李敬業很遠,李敬業即使想救他也來不及,把李敬猷搞定後,咱們便可乘勝前進,再各個擊破,幹掉其他叛軍就容易得多。

  李孝逸經過權衡,覺得魏元忠的建議才是上策,便採納了他的建議,首先向都梁山發起進攻。一陣猛攻,唐軍殺死數百叛軍,韋超大敗,連夜逃走。接下來的事情,繼續按照魏元忠的設想發展。打通通往淮陽的道路後,李孝逸按照魏元忠的策略,率軍直逼李敬猷,把李敬猷打得落荒而逃。

  接下來要面對的,就是李敬業在高郵的主力了。李孝逸派去攻打李敬業的後軍總管蘇孝祥卻出師不利,他自己戰敗身死,所率五千士兵涉水時淹死過半,左豹韜衛果毅成三郎也成了俘虜,最後被砍了腦袋。

  成三郎被殺後,李孝逸率領的主力才趕到,卻因有利地勢被叛軍占據而連吃敗仗。李孝逸怕了,又想撤退,關鍵時刻,監軍魏元忠又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和行軍管記劉知柔不但再次勸阻了李孝逸,還給他獻了個火攻之計,得到李孝逸採納,發起進攻時順風點火,把叛軍營寨燒成了灰燼。

  這一次進攻是全面總攻,是決戰,李敬業抵擋不住,大敗虧輸,僅被斬首的士兵就達七千多,溺死者更多,李敬業落荒而逃。逃回揚州後,李敬業把妻兒帶上,又往鎮江逃跑,打算從海路逃往高句麗,李孝逸卻不給他機會,派兵追擊。

  據《資治通鑑》記載,光宅元年十一月十八日,逃到海陵的李敬業遇到大風,停下來避風,部將王那相趁機向官軍投降,把李敬業、李敬猷和駱賓王的腦袋砍下來,作為投降的「見面禮」。

  叛亂平定後,李孝逸因功升任鎮軍大將軍,改任左豹韜衛大將軍,改封吳國公。將軍打仗立了戰功,該獎就獎,該升就升,這很正常,沒想到這麼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卻引起武則天侄子武承嗣等人的極端忌恨。

  為了搞倒李孝逸,武承嗣竟然編造了一個謊言,對武則天說,李孝逸在益州時曾自解其名字中的「逸」字,說什麼「逸」字中有個「兔」字,而「兔」是月亮上的東西,他這是想做天子啊!

  且不說「兔」字與「天子」有沒有關係,即使有,對於李孝逸的「自解」,武承嗣又是如何知道的?武則天卻不管種種不合邏輯之處,不假思索地定了李孝逸一個死罪,念他對她有功,才免死改為削除名籍、流放海南儋州。當時的儋州是個蠻荒之地,是朝廷用來流放犯人的眾多流放地之一。李孝逸到那裡不久,就含恨而死。

  直到景雲元年,唐睿宗李旦復位之後,李孝逸才得以平反,被追贈為益州大都督。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