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你必須……」改為「我建議……」
2024-10-08 20:33:05
作者: 麗莎
一天半夜,我被一位朋友的電話叫醒,他說心裡難受,剛成立半年的公司宣布破產了,解散了團隊……對此,我感到非常詫異,因為據我了解,這位朋友每天奔前忙後,忙碌又疲憊,對這次創業可謂鞠躬盡瘁,而且當初招聘人才時,我不僅給他提供了不少崗位建議,還推薦了幾個可靠的人選。資金到位,人才到位,再加上辛勤的努力,按理說這樣的公司沒理由這麼快破產。對此,朋友的解釋是:「原因很多,比如員工積極性不高,業務跟不上去,資金鍊發生斷裂等。」
後來,我得知真相後明白了這些原因都停留在淺層和表象,問題癥結在於,朋友不會說話。為了在下屬面前樹立自己的尊嚴和威望,朋友批評別人時總會刻意用一種命令的口吻:「這件事情你錯了,你必須認識到問題所在」「我們的業績有些低迷,你們必須有所改觀」……「我說得有理有據,為什麼別人就是聽不進去呢?」
我提議道:「要我說,你不要再用命令的口吻。」
「我是領導!」朋友質疑,「領導不就應該命令手下嘛?何況,他們明明犯錯了。」
「當你發現自己的意見不被接受時,該考慮的不是別人哪裡不對,而是反思自己勸導別人的方式是否妥當,是否讓對方在舒心的情況下聽你說話。倘若你總是被人命令著做這做那,你是否也會滋生反抗心理?」
「這是必然的。」朋友不禁回答道,之後思索良久。
本書首發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周圍有些人在溝通時,習慣用「指導性語言」去教導、指正別人該怎麼做。雖然,有時「善意的指導」確實對別人有益,但動不動就用「你必須」的語氣,凡事都以服從你為標準,這種形式上的勸導只會換來短暫的口服心不服,久而久之你的話自然不僅沒有說服力,對方可能連聽的興趣都沒有。
在生活中,沒有誰會喜歡被命令,這會讓人覺得自己不受尊重。每個人都喜歡展示自己,希望自己處在比別人更優越的位置上,甚至喜歡用自己的觀點去影響別人,這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侵略性。但相應的,你有這樣的渴望,別人同樣有這樣的渴望,沒有誰會甘願居於別人身下,成為配角。
可是,只要我們能夠稍微改變一下說話的方式和口吻,那麼結果就會大不一樣了。我們可以把「你必須這樣做」替換為「我建議你這樣」或是「你覺得這樣如何」。就是這樣一點點的改變,就會完全消除對方的牴觸心理,讓他更願意聽你說話,並且更願意接受你的意見和建議。
我的妹妹安琳是一家幼兒園的老師,平時打交道的都是幾歲的孩子。在我們認為,孩子是最好哄的,可有時候孩子也是最讓人頭疼的,尤其是性格比較執拗的孩子,再加上父母的嬌慣,想讓他們聽話就更加不容易了。你讓他們好好坐著,他們就偏要動來動去;你讓他們安靜地睡覺,可一轉眼,他們就和旁邊的孩子說起話了……正因為如此,幼兒園的老師們時常被班裡的「小惡魔」搞得精疲力竭。可安琳就沒有這樣的煩惱,她班上的小朋友都非常聽話,從來就沒有特別搗亂的情況。即便出現了一些狀況,只要安琳一開口,他們也就乖乖地聽話了。
其實,安琳並沒有什麼神奇的魔力,只不過是改變了說話的方式和語氣罷了。
很多時候,小朋友做錯了事情,其他老師就會對他們說:「你不要這樣做!」「你不許搗亂。」小朋友不好好睡覺的話,其他老師也會哄著他們,可說話卻有命令的語氣:「小朋友都已經睡覺了,你可不能搗亂了啊!」「如果你不睡覺,我就生氣了!」如果想要小朋友好好表現,她們通常也會這樣說:「想要獲得獎勵,你就必須好好表現,這樣才能獲得小紅花!」可安琳不一樣,她更喜歡這樣和小朋友們說話:「我建議你應該這樣做。」「我們是不是該睡覺了,這樣一來,下午才有精神喲!」「我希望你能夠坐好,可不可以?」
一次,兩個小朋友因為玩具而爭吵起來,一個孩子甚至動手打了對方。發現情況的安琳立即走了過來,溫柔地說:「我們先停戰,好不好?來,誰先來說一說,到底是怎麼回事。」
被打的小孩說:「老師,他打我!」
另一個小孩則立即辯解說:「是他先搶我玩具的!」
安琳笑著說:「這不是什麼大矛盾,沒有必要打架,對不對?」孩子們都點了點頭。
安琳繼續說:「我覺得這個事情你們兩人都有不對的地方,一個不應該搶別人的玩具,一個不應該動手打人。既然如此,我們應該怎麼辦?是不是應該向對方道歉呢?」
聽老師這樣說,孩子們也知道了自己的錯誤,便互相道了歉,並且和好如初了。
就這樣,孩子的矛盾就輕鬆地解決了。
上個月,安琳被所在幼兒園評為「優秀教師」,她由衷地感嘆道:「命令非常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你越命令他做什麼,他就越不做什麼。即便他乖乖地聽你的話,但是內心也對你和命令產生了反感,所有的聽話行為都是出於對我們的害怕,並不是真的心悅誠服。所以,我們應該少命令孩子,多一些商量和建議。」
事情真的是如此,不僅僅是孩子,所有人都是如此,沒有人願意聽別人的命令。所以,我們想要更好地與別人交談,就應該避免用命令的口吻,生硬地命令別人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我們應該多使用溫和的口吻,多說一些建議的話,這樣別人才更願意接受我們所說的話,並且從內心喜歡和相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