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情感連結決定依戀風格
2024-10-08 17:07:47
作者: 蘇菲雅 姚彥宇
客體關係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提出一個概念叫「Good-enough mother」,譯作「足夠好的媽媽」,我個人更願意將這個概念譯為「60分媽媽」。
成年後依戀風格不夠安全的人,往往要麼有一個過分追求做到100分的媽媽,要麼有一個過於不及格的媽媽。很多來訪者問我如何才能做一個好媽媽時,我往往都會跟她們說,做個「60分媽媽」就是一個好媽媽。
那怎麼做才算是一個「60分媽媽」呢?
依戀風格理論提出,幼兒對於養育者的核心需求是體驗到感情和身體上的親密,並在此基礎上體驗到自主性。典型的畫面就是幼兒會抱抱媽媽,然後自己去玩玩具,玩一會兒又會跑回去抱抱媽媽,跟媽媽「咿咿呀呀」地說自己玩得多開心,接著又跑出去玩。在此過程中,幼兒擁抱媽媽和跟媽媽分享Ta的感受,就是幼兒在體驗感情和身體上的親密,而跑去玩玩具,就是幼兒在體驗自主性。所以「60分媽媽」的核心有兩點:一是關注、陪伴孩子,在孩子情緒崩潰前及時出現並安撫情緒;二是能放手讓孩子自主地去探索、去受挫。
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中,孩子可以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探索外界,在遇到自己處理不了的事情或者陷入恐懼情緒中時,媽媽又能及時出現。這樣,孩子心裡就會有兩個信念:
1.我獨自一人也沒問題(我可以獨立,不擔心分離);
2.我遇到問題可以找人幫我(我可以依賴,不排斥親密)。
一個孩子只要具備這兩個信念,就跟養育者有了結實且有彈性的情感連結,就能夠突破原始自戀的限制,構建客觀的認知,不容易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在感情中Ta能夠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又能夠考慮對方的感受而調整自己。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Ta能夠依賴伴侶,也能夠求助他人。就算關係結束,也能夠承受分離的焦慮和悲傷,並自行調整心態,恢復原先的生活秩序。既不擔心分離,又不排斥親密,這種類型的人,在依戀風格中就屬於安全型。
本書首發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如果早年養育者保護得太周到,過分限制孩子對外界的探索,且在孩子遇到挫折之前就替孩子掃清一切障礙,或養育者保護得太不周到,導致孩子遇到過多的挫折和傷害,則孩子會認定自己必須一直依賴強大的養育者,事事都需要求助他人,打心底里不相信自己可以獨立,所以害怕被拋棄。這樣的孩子缺乏第一個信念「我獨自一人也沒問題」,情感連結缺乏彈性而且距離過短。具體表現是長大後內心缺乏主見、依賴性強,所以在親密關係中渴望雙方保持極其親密的關係,一旦伴侶表達出想保持個人空間的想法,便會由於體驗到強烈的分離焦慮和距離感而希望進一步蠶食對方的個人空間以緩解情緒。不排斥親密,但擔心分離,且由於擔心分離導致對親密的需求過高,這種類型的人在依戀風格中就屬於痴迷型。
如果早年養育者給孩子的關注和陪伴太少,在孩子情緒接近崩潰時也沒有及時出現,則孩子不相信自己遇到危險時會有人來幫自己,不敢過於依賴他人,這樣的孩子缺乏第二個信念「我遇到問題會有人幫我」,情感連結脆弱且疏遠,表現出來就是長大後過分獨立、人際疏遠、不允許自己脆弱。
這類孩子又會根據養育者反饋的可控性高低細分為兩類。如果養育者的「分數」是接近「零分」的,也就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養育者幾乎沒有關注、陪伴,無論孩子怎麼努力,養育者的注意力和精力始終放在別的地方,那孩子對於建立情感連結就是完全不抱期望的。絕對不會有人愛自己,那就只能事事靠自己,不能有任何依賴別人的想法,依賴就是可能受傷的開始。在感情里,這類人會過度地要求伴侶給自己個人空間,如果伴侶讓自己產生依賴衝動的話,就說明該主動結束關係了。這種類型的人對穩定的情感連結絕望,以至於不擔心分離,卻過分排斥會增加分離痛苦的親密,在依戀風格中屬於疏離型。
如果早年養育者的「分數」為「十幾二十分」,儘管給予孩子的關注、陪伴、安撫不夠,但時不時還是會有的,那孩子對於穩定的情感連結還是抱有期望的。只是這種無規律的愛對孩子來說,就像是綁在驢頭上的胡蘿蔔,Ta能聞到胡蘿蔔的味道,偶爾能舔到胡蘿蔔或啃上一小口,卻始終沒法踏踏實實地吃。這種時有時無的情感連結,相當於間歇性強化,會讓孩子對情感連結極度渴求。很渴望親密關係,但努力卻得不到穩定親密關係的痛苦記憶,讓這類人學會了用表面的疏遠和冷漠掩蓋內心對親密的渴望。在感情方面的表現,就是對異性有好感時會壓抑自己;面對異性的主動靠近,會由於擔心自己依賴對方後分手帶來的痛苦難以承受而不願開始關係。可當自己對對方產生情感依賴後,又會變得過分渴求親密,甚至對親密的需求還會高過痴迷型。這種類型的人,由於過分地擔心分離,於是表現出過分排斥親密,在依戀風格中屬於恐懼型。
有必要說明的是,上述情感連結的形成過程是親子雙方共謀的結果,養育者不稱職固然是導致孩子缺乏健康心理連結和健康依戀風格的重要因素,但孩子本身的性格特質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孩子性格比較偏執,那Ta就會一直感受到養育者過度限制了自己的自由,跟疏離型的成長體驗近似;如果孩子過於情緒化,那Ta就會一直感受到養育者未能給予自己足夠的情緒安撫,跟痴迷型或恐懼型的成長體驗近似;如果孩子過於自我中心,那Ta就會經常感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注和陪伴不足,這跟痴迷型或恐懼型的成長體驗近似。
這些性格特質也會持續影響孩子成年後的親密關係。比如,偏執的人就會對伴侶有很多刻板要求,情緒化的人就會被情緒所影響而經常向伴侶施加心理壓力,自我中心的人會要求伴侶事事都圍著自己等。要是僅僅把依戀風格歸因為早年養育者的不良影響,那就很容易忽略自身本來存在的問題,進而把當下的糟糕現狀歸咎為養育者的錯,既不利於自己的情緒狀態,也不利於現實問題的解決。
因此,了解依戀風格的形成過程,並不是為了探尋所謂的「真相」並要求養育者負責,而是為了讓我們意識到,感情里經常有矛盾衝突,不一定是哪一方錯了,也有可能只是一方或雙方的依戀風格本身不適合建立長期關係,所以需要做出調整而已,最終的落腳點還是在現實問題的解決上。
此外,由於早年情感連結的對象可以是多人的,因此對於個體來說,依戀風格並非是非此即彼的,而是以三種層次的形式存在的。第一層是一個人對外部世界的總的依戀風格,第二層是一個人對不同關係類型(如友情、愛情、親情)的依戀風格,第三層是一個人對特定某個人的依戀風格。所以,如果你發現自己同時具備兩種依戀風格的特點,那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想了解自己目前在愛情中是以哪種依戀風格為主的話,可以通過下列親密關係經歷量表確定。
成人依戀量表—親密關係經歷量表(ECR)
指導語:下面給出了許多句子,都是描述戀愛關係中的每個人可能會有的感覺。在你的戀愛關係中,你自己的一般體驗與每個句子描述的情況相似的地方有多大?1表示非常不同意,7表示非常同意。請填寫在題紙上。注意,這裡並不僅僅是指現在的戀愛經歷,它針對的是你所有戀愛經歷中常常體驗到的感覺。
1.分別統計2個維度總得分
未標註R的題目正向計分,即選1得1分,選2得2分,選3得3分……選7得7分。標註R的題目反向計分,即選1得7分,選2得6分,選3得5分……選7得1分。
依戀迴避維度題目:第1、3、5、7、9、11、13、15、17、19、21、23、25、27、29、31、33、35題。
依戀焦慮維度題目:第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32、34、36題。
2.計算兩個維度的平均分
依戀迴避均分A=(1,3,5,7……35)÷18,即奇數項的平均得分;
依戀焦慮維度B=(2,4,6……36)÷18,即偶數項的平均得分。
3.把A和B的數值帶入下列費舍爾線性判別公式
安全型傾向=A×3.29+B×5.47-11.53
恐懼型傾向=A×7.23+B×8.17-32.35
痴迷型傾向=A×3.92+B×9.71-28.45
疏離型傾向=A×7.36+B×4.93-22.23
哪個得分最高,即為哪種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