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此刻是飛行模式
2024-10-05 15:47:42
作者: 申美京
不久前,我在出差回來的飛機上翻看了一本雜誌,讀了一篇關於小說家雷蒙德?卡佛的特輯,他被評價為極簡主義作家。他在文章中說:「我的原則是準確地說出想說的話,除此之外,什麼都不說。」這句話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覺得應該效仿這位作家,把這一原則當作職場生活中的至理名言。不僅在公司里,私人關係中也是一樣,語言常常會成為毒藥,很容易讓對方感受到被攻擊。雖然說出來的話也不無關懷之意,但是一味地給對方忠告,或者把別人的好惡評價轉達給當事人,都會令人感到不快。第三方的生硬介入,不管什麼方式都只會引起誤會。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
回味並且反覆琢磨過去的事,對保持心理健康沒什麼好處,但是我們確實可以從過去的失誤中學到很多。我曾經向某個人轉述過別人對她的評價:「那個前輩跟我說過好幾次,是因為討厭你才那麼做的。」雖然我是懷著善意提醒她不要被欺負,但當我看到對方受傷的眼神時,我覺得自己做了世界上最壞的事。畢竟這是她們兩個人之間的事情,我的這種行為跟挑撥離間別無二致。
雖然已經過去很長時間,但那時的記憶依然像影片一樣歷歷在目。
在深刻地檢討過自己之後,我成了一個不傳任何話的人。
生活中,像我之前那樣口無遮攔地到處傳話的人很常見。背後議論別人的人,如果想到自己也會在某個地方被別人議論,絕對不會再把別人的是非對錯當作下酒菜來嚼。但問題是很多人意識不到這一點,依然我行我素,一邊肆無忌憚地用語言殺人,一邊認為自己沒有任何問題。
開會的時候或者某些重要的場合,我都會把手機調到飛行模式,我不想因為突發的振動或鈴聲打斷會議的進程,或者在商務會談中失禮。我們不妨把飛行模式代入到職場人際關係中,在遇到喜歡搬弄是非的人時自動打開——不表示贊同,也不隨聲附和,只是聽一聽就好,這種狀態相當於打開了飛行模式。
為了能在公司里平靜自處,我努力做到多看少說。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成了某位同事口中「不太關心別人」的人。不來回傳話,不搬弄是非,以批判的態度聽,不相信「所聞即真相」,我認為這樣做是對待同事關係的基本禮儀,但是,我不讓自己成為委屈的受害者,像利刃一樣時刻保持警惕的態度並沒有變。其實,每個人都在遭受著背後議論,某些背後議論竟成了公司內部的一種評判,甚至會跟業務評價相關聯——可不僅僅是背後說三道四的問題。這也就是我主張處理職場人際關係要格外小心的原因。最好的防禦之法就是少拋出話題,少引發討論;不要過度暴露自己的私生活(同事有必要知道你的戀愛史、你精神上的痛苦和家庭不和等瑣事嗎?);不要在背後議論某一位同事(所有的背後議論最終都會進到當事人的耳朵)。
我也有想向誰倒苦水的時候。這個人得很理解我的情況,又得沒有利益關係,像家人一樣值得信任才行。當然,其實也沒有什麼特別的事情需要訴苦。如果不是痛苦到睡不著覺的程度,我一般回到家就把公司里的事忘了,真的有什麼煩惱的話,我會深入思考,釐清頭緒,跟當事人溝通解決。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群聚集自會萌生愛憎,這是古往今來文學作品取之不盡的素材之源。每個人的天性稟賦都不同,人與人之間交往最理想的情況是彼此之間守護好自己的「個人空間」。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說:「個人空間不是單純的物理距離,而是心靈的距離。」一段關係舒服與否,取決於對方是誰,是具有相對性的。同事是為了相同目的聚在一起的一群人,不是家人,同事之間無論多麼親密,終究會摻雜利害關係。所以在同一個組織工作,有必要保持適當的距離,彼此之間謹慎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