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大清才子命運> 2、孜孜西學志在救世

2、孜孜西學志在救世

2024-10-04 14:13:38 作者: 上官雲飛

  光緒八年(1882),康有為赴順天鄉試,「道經上海之繁盛,益知西人治術之有本。舟車行路,大購西書以歸講求」。

  光緒九年(1883),「購《萬國公報》,大攻西學書,聲、光、化、電、重學及各國史志、諸人遊記皆涉焉」。創《不裹足會草例》,規定入會的人皆不裹足,凡已裹而復放的,「賀而表彰」。

  光緒十年(1884),中法戰爭爆發,兩廣受到侵擾。康有為「感國難,哀民生」,獨居一樓,「所悟日深,因顯微鏡之萬數千倍者,視虱如輪,見蟻為象,而悟大小齊同之理」。俯讀仰思,「日日以救世為心,刻刻以救世為事」。

  光緒十一年(1885),從事算學,撰《人類公理》,後來又編「內外篇」。康有為自稱是「合經子之奧言,探儒佛之微旨,參中西之新理,窮天人之賾變,搜合諸教,披析大地,剖析今古,窮察後來」的作品。《人類公理》未見手稿,「公理書」的修訂稿《實理公法全書》和《內外康子篇》尚有存留。在《實理公法全書》的《凡例》中說:「凡天下之大,不外義理、制度兩端。義理者何?日實理,日公理,日私理是也。制度者何?日公法,日比例之公法、私法是也。實理明則公法定,間有不能定者,則以有益人道者為斷,然二者均合眾人之見定之。」他以為幾何公理是「一定之法」,如1、2、4、8、16、32,是「必然之實」,但它「不足於用」,於是「不能無人立之法」。「人立之法」,「其理較虛」,本來沒有「定則」,只是「推一最有益於人道者,以為公法而已」。什麼是「最有益於人道」的「公法」呢?那就是平等。

  康有為以為人類平等是「幾何公理」,所以要「以平等之意,用人立之法」,要「以互相逆制立法」,使之平等。他認為現實不合幾何公理,如「人不盡有自主之權」,如「君主威權無限」等,認為「實理公法」是「天地生人,本來平等」的。

  這種「平等」思想,在康有為《自編年譜》和《康子內外篇》中也有反映。他這時的著作,除存有封建學說外,還滲透著西方資本主義的東西,康有為「公理書」、「內外篇」的醞釀和撰述,象徵著一個封建知識分子走向資產階級改良派的歷程。他憂患人生,嚮往平等,孕育有一種「大同境界」。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