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向西方尋找真理」的名儒康有為 1、勤於學術以惑外侮
2024-10-04 14:13:34
作者: 上官雲飛
康有為,又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戊戌政變後,易號更生;張勳復辟覆敗,又號更甡;晚號天游化人。咸豐八年二月初五日(1858年3月19日)生於廣東南海西樵山銀塘鄉一個官僚地主家庭。祖贊修,官連州訓導;父達初,江西補用知縣;從叔祖國器,護理廣西巡撫,參加鎮壓太平天國運動。
康有為5歲「能誦唐詩數百首」。6歲,從簡風儀讀《大學》、《中庸》、《論語》和朱熹所注《孝經》,11歲,父親去世,跟隨祖父接受嚴格的封建正統教育,攻讀經史。這時,太平天國失敗不久,他「頻閱邸報,覽知朝事,知曾文正、駱文忠、左文襄之業,而慷慨有遠志矣」。
同治十一年(1872),康有為再應童子試不售,致力於考試和八股文。十三年(1874),「始見《瀛寰志略》、地球圖,知萬國之故,地球之理」。
光緒二年(1876),他應鄉試不售,從朱次琦(九江)學習。朱次琦教學重「四行五學」:四行是「敦行孝弟,崇尚名節,變化氣質,檢攝威儀」;五學是經學、文學、掌故之學、性理之學、詞章之學。主張「濟人經世,不為無用之空談高論」;「掃去漢、宋之門戶,而歸宗於孔子」。康有為受其影響,「以聖賢為必可期」,「以天下為必可為」。又攻讀顧炎武、錢大聽、趙翼等人論述歷史的著作,於是「議論宏起」。
光緒四年(1878),繼續跟隨朱次琦讀書,攻讀《周禮》、《儀禮》、《爾雅》、《說文》、《水經注》諸書,以及《楚辭》、《漢書》、《文選》諸文,「大肆力於群書。不久,以日埋故紙堆中,淚其靈明,漸厭之,乃「閉戶謝友朋,靜坐養心」。「靜坐時忽見天地萬物皆我一體,大放光明。自以為聖人則欣然而笑,忽思蒼生困苦則悶然而哭」。國家的危亡,現實的刺激,使他對傳統的文化學術發生懷疑。
光緒五年(1879),入西樵山,居白雲洞,專講道家、佛學之書,「養神明,棄渣滓」。剛好在北京任職的張鼎華(延秋)偕四五人來游西樵山,使康有為接觸到當時正在醞釀的改良主義思潮。不久,康有為「薄游香港」,親眼看到英國侵略者所建立的殖民統治秩序,以為資本主義制度比封建制度要好得多,從此,開始了,「向西方尋找真理」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