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師夷長技參與抗英
2024-10-04 14:13:28
作者: 上官雲飛
道光二十年(1840),鴉片戰爭爆發,正在揚州治河的魏源趕至寧波前線,在欽差大臣伊里布軍中參加審訊俘虜的英軍軍官安突德。從其口供中,魏源對西方的人文地理有了一些了解。次年,他結合其他英俘的口供,撰成《英吉利小記》,後收入《海國圖志》。
道光二十一年,魏源在兩江總督裕謙幕中籌辦浙江防務。裕謙是一個堅決主張抵抗侵略的疆臣,但部下將領餘步雲等貪生怕死,清軍武器裝備又極為落後,終使浙江海防失守,裕謙自殺。親歷了這一抵抗英國侵略戰爭的魏源,看到了英軍的殘暴行徑和堅船利炮,看到了清朝統治者張惶失措、昏聵庸懦的醜態,「羯虜雲翻覆,驕兵氣指揮。戰和誰定算,回首釣魚磯」。他也看到了沿海軍民忠勇抵抗、不怕犧牲的氣概。從此,魏源的思想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魏源從事實中認識到,鴉片戰爭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清統治者的昏庸腐敗,指出了他們對世界情勢的懵懂無知、虛妄自大而又畏敵如虎:「承平恬嬉,不知修攘為何事,破一島一省震,騷一省各省震,抱頭鼠竄者膽裂之不暇,馮河暴虎者虛驕而無實。」他希望清統治者勵精圖治,整軍備武,以求長治久安。為了振奮人心,鼓舞抗擊強敵的士氣,魏源根據自己任內閣中書舍人以來積累的大量資料,發憤撰寫了《聖武記》14卷,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中英《南京條約》簽訂之時完成。書中歷述了清初以來的武功方略,討論了兵制、戰術等具體問題,反映出他要求富國強兵的強烈愛國主義熱情。
道光二十一年六月,林則徐被遣戍,從重發往伊犁,途中經過鎮江。林、魏當年在北京即志同道合,意氣相投,此時相會,兩人感慨時事,推心長談。林則徐把他在廣東抗英時所譯的《四洲志》、《澳門月報》和粵東奏稿及有關西方槍炮、地理圖樣交給魏源,囑「鉤稽貫串,創榛辟莽,前驅先路」,編撰一部《海國圖志》。魏源果然不負重望,他結合曆代史志及明以來的島志和近日所得「夷圖、夷語」等大量資料,於道光二十二年底編成《海國圖志》50卷,4年後增廣至60卷。咸豐二年(1852),又補充以葡萄牙人瑪吉士《地理備考》、美國人高理文《合省國志》等,擴展為100卷,予以重刊。《海國圖志》是中國第一部較系統介紹世界各國地理、歷史、經濟、文化、軍事等內容的新書,它的刊刻問世,對國內有識之士開拓眼界,了解世界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咸豐八年(1858),兵部侍郎王茂蔭曾奏請將此書廣為刊印,使親王大臣每家置一編,並令宗室八旗作為教材學習。然而酣嬉悠遊和麻木僵化的王公大臣、貴胄子弟們已經失去了接受任何新鮮事物的能力。雖有王茂蔭煞費苦心的推薦,《海國圖志》在中國上層統治者中,還沒有達到在日本的受重視的程度。自道光三十年(1850)第一部《海國圖志》傳入日本,至明治維新前已傳入十數部,被日本學人摘譯翻刻達22種版本以上,對日本的維新開通風氣,起到了重要影響。
在《海國圖志》中,魏源開宗明義地提出了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以抵禦外侮的思想,「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駁斥了「夷兵不可敵」的畏敵觀點及視西方科技為「奇技淫巧」的謬論,並臚列了「師夷長技」的具體內容和措施。「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不僅把中國近代地主階級改革派思想,推向了有更廣泛代表性的抵禦外侮、學習西方的近代愛國主義思想新高度,而且開始打破了長期的思想封閉狀態,使魏源成為近代中國最早睜眼看世界的呼號者和改革維新思想的先驅者。
魏源對「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認識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他認為師夷是為了制夷,而認真研究夷情是制夷的重要條件。「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不善師外夷者,外夷制之」。這是對長期以來清朝閉關政策和陳舊國防觀念的否定和批判。同時,他把師夷作為制夷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也涇渭分明地表現出與一味求和、以媚夷求苟安的妥協派的根本區別。其次,魏源明確地指出,夷之長技是「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所謂「長技」,「無非竭耳目心思之力,以利民用」,而不是什麼稀奇古怪的不祥之物。他肯定了西方近代科學技術是人類生產進化的結晶,嘲笑清統治者中的頑固分子長期以來顢頇蒙昧。最後,魏源具體地指出了要學習的西方長技內容「有三: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魏源是在反侵略戰爭失敗中認識西方的,而戰爭失敗的具體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中國缺乏「夷之長技」。因此,他把加強反抗侵略的軍事手段作為當務之急,把學習西方的認識焦點凝聚在西方軍事工業技術上,是很自然的。
請記住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魏源提出了一系列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具體措施。(1)買進西方堅船利炮,並在國內設廠製造。起初,他以為只靠買進船炮,就可以掌握長技,後來進一步認識到必須自己生產才不受洋人牽制,因而具體提出建議:在廣東虎門外設置船廠、火器局,延請法國、美國等「夷目」分攜工匠前來司造船械。如此,「我有鑄造之局,則人習其巧,一二載後不必仰賴於外夷」。(2)發展「自修自強」的對外貿易,學習西方技藝,利用西方各國之間矛盾。魏源認為,對外貿易如果沒有鴉片進口,是有利於中國的。他以道光二十七年(1847)情況為例分析,外國輸入中國的貨物(不包括鴉片)值銀「二千十四萬八千元」,而中國出口之貨值銀「三千五百有九萬三千元」,「使無鴉片之害,則外洋之銀有入無出,中國銀且日賤,利可勝述哉?」在進口物品中,他主張進口大米的同時,進口武器及發展工業所需的「鉛、鐵、硝」等物,也准外商以「艘械抵茶葉湖絲之稅。」(3)積極培養掌握西方長技的人才。魏源認為中國也應該像西方那樣,鼓勵學習科學技術,改變單純以科舉詞章取士的制度。如有能造西方戰艦、火輪船、大炮、水雷等新式器物者,即可給以科甲出身。(4)設立譯館,翻譯介紹西方書籍。魏源說:「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譯館翻夷書始。」他十分稱讚林則徐在廣東設譯員翻譯《澳門月報》等外文書報的舉措,自己也非常注重西方著作。他在《西洋人瑪吉士地理備考序》中說:西方有「明禮行義,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徹物情,貫串古今者,是瀛寰奇士,域外之良友」,應該積極地向他們學習。據統計,《海國圖志》一書中魏源引用的西方著作就達20種之多。
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在近代中國社會的早期有著特殊的意義。它衝擊了自明清以來唯我獨尊、視外國為「夷狄」,視中外交往為「來貢」的蒙昧傳統,大膽提出「師夷」的口號,開創了吸收外來先進文明的風氣。儘管這種吸收和學習在魏源身上只達到對西方部分物質表層的認識階段,但他開創了為拯救中國、抵抗外國侵略而向西方尋求真理的先河,這種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思想,在中國近代相當長的時期中,一直為各個階層的先進人物所遵循。
馮桂芬稱讚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
魏源在鴉片戰爭中,看到了沿海人民反侵略鬥爭的偉大力量,給予很高的評價:「三元里之戰,以區區義兵,圍夷酋,斬夷帥,殲夷兵,以款後開網縱之而逸。孰謂我兵陸戰之不如夷者?」他主張利用沿海勞動民眾與海上漁民練成兵卒,抵抗侵略,駁斥了封建官僚污衊他們為漢奸的讕言:「若謂閩粵民兵雖可用,而多通外夷」,為什麼廣東「斬夷酋、捐戰艦者皆義民?」為什麼台灣「兩禽夷船」、「南澳」火攻夷船」的也都是義民?同時,魏源對中華民族戰勝侵略者也充滿必勝信心,認為中國人的聰明才智並「不亞西土」,只要「集眾長以成一長,則人爭效力」,就能「風氣日開,智慧日出」,不僅可以戰勝西方的侵略,而且可以趕上和超過西方。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入侵,使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轉化為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在保衛民族生存的前提下,代表地主階級改革派人物的魏源,其思想在一定時期與人民利益表現了一致性,從而達到了他那個時代所能達到的高峰。
湖南邵陽金潭(今隆回縣金潭鄉)魏源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