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給孩子的外國美學史> 笛卡爾:我「思」故我「美」

笛卡爾:我「思」故我「美」

2024-10-04 05:06:54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1648年,一位52歲的數學家因為自己的國家爆發黑死病而獨自一人流落到瑞典。在那裡,他結識了一位喜歡數學的公主。這位公主剛滿18歲,名叫克里斯蒂娜,邀請了這位數學家當她的數學老師。很快,兩人墜入愛河。當國王知道這件事情後,立即將數學家遣返回國。

  回國後,數學家一直沒有忘記給公主寫信,但每一封信都被國王攔截下來。當第十三封信到達國王的手中時,這位數學家已經躺在床上奄奄一息了。與以往的信件內容不同,這封信只有一個數學公式:r=a(1-sinθ)。國王不明白是什麼意思,便將這封信交給了公主。公主看後,明白了愛人的用意,連忙畫出了這個公式的圖形。當這個圖形在公主的筆下完全顯露時,她幸福地笑了。原來,這個數學公式表示的是一幅美麗的心形圖案。

  這位臨死前用美麗的圖案向心愛的人表達愛意的數學家,正是17世紀法國哲學家兼數學家笛卡爾。

  笛卡爾認為,人類可以用理性的方法進行哲學思考。在他看來,與人的感官相比,理性顯然要可靠得多。為了更好地說明這一點,笛卡爾還舉了一個例子說,當我們做夢的時候,感官給予的信息使得我們相信自己正處於一個真實的世界。然而,當我們醒來之後就會明白,那只是一種幻覺而已。

  正當笛卡爾懷疑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虛假的時候,他突然發現,有些東西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那個正在思維的我」。基於這一點,笛卡爾提出了他所追求的哲學的第一條原理——「我思故我在」:當我懷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時,我卻不能懷疑我本身的思想。因為我懷疑本身的思想時,也是一種懷疑的活動,從而證明我已經存在。

  笛卡爾的唯理主義為古典主義美學提供了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哲學基礎。在笛卡爾那裡,理性與感性,認識與實踐,理智與情感,共性與個性,一般與特殊,必然與偶然,都是相互分裂、彼此對立的。因此,反映在美學上,他的是非善惡美醜的分辨標準,完全依附於主觀的判斷,並不確定。在文藝創作中,笛卡爾忽視創作者想像的重要性,而只認為文藝完全是理智的產物,將美學中的理性主義推向極致。

  除了確立理性主義的基本原則,笛卡爾還論述了音樂和美的定義。在《論音樂》里,笛卡爾討論了聲音與人的心理狀態的關係。在笛卡爾看來,音樂在人聽來之所以優美,全在於聲音的愉悅。這種聲音的愉悅是與人的內在心理狀態相呼應的。在所有的聲音中,人的聲音是最為愉悅的。這是因為人的聲音與人的心靈保持著最大程度的對應。不僅有愉悅的聲音,也有悲傷的聲音。不管是愉悅的聲音,還是悲傷的聲音,音樂之所以能夠感人,根本的原因就是音樂與人內在心理的對應關係。節奏舒緩的調子,可以讓人產生憂傷或者安靜的情緒;急促活躍的調子,可以引起歡快或者憤怒之類的情緒。這就是笛卡爾關於音樂的「同聲相應」的學說。

  在給麥爾生神父的一封信中,笛卡爾討論了美是什麼的問題。笛卡爾認為,美是人們的判斷與對象之間的一種關係。由於人們彼此間的判斷大相逕庭,因此美是沒有確定的尺度的。笛卡爾不僅認為美沒有定論,還提出美醜只是人的主觀感覺,這種感覺與個人的生活經驗是密切相關的。他說,同一件事物,對於不同的人來說,會產生不同的反應——有一部分人可能高興得手舞足蹈,而另外一部分人可能悲傷得痛哭不已。而這主要取決於存在於人們記憶中的哪些觀念受到了強烈的刺激。

  在《論巴爾扎克的書簡》里,笛卡爾指出,文學作品通常存在四種毛病:第一種是耍小聰明,顯擺修辭;第二種是文辭優美,但思想惡俗低劣;第三種是思想卓越高超,但文辭晦澀難懂;第四種是說理質樸,但用詞粗糙,過於生硬。

  

  據此,笛卡爾認為巴爾扎克的作品文辭純潔,沒有上述的這四種毛病。在他看來,巴爾扎克的文學作品,其內容和形式、思想和語言是一致的。他還認為,就作品形式而言,巴爾扎克的作品體現出了整體與部分的和諧統一。他說:「這些作品裡體現著優美與文雅的光輝,這種美是所有部分總和起來後顯示的,而不是存在於某一特殊的部分。各部分之間相互連接,恰到好處,沒有哪一部分特別突出,以至於壓倒其他部分,損害所有部分的完美。」

  笛卡爾與星星

  笛卡爾是17世紀歐洲哲學界和科學界最有影響的巨匠之一,被譽為「近代科學的始祖」。他創立了著名的平面直角坐標系。

  有很多關於笛卡爾的趣聞。據說有一次,笛卡爾坐在自家屋前的台階上,望著黃昏時分朦朧的地平線。一個過路人走到他身旁停下,問道:「喂!聰明人!你知道天上有多少顆星星嗎?」笛卡爾回答道:「蠢人!誰也不能擁抱那無邊無際的東西……」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