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文西談繪畫
2024-10-04 05:06:45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達·文西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是那個時代眾多才華橫溢的「巨人」中的一個。從30歲開始,達·文西就有意識地記錄創作心得以及科研成果,準備用畢生精力寫作畫論、力學和解剖學三部著作。然而,由於整日奔波忙碌,達·文西最終沒有實現這個目標。雖然他的著作沒有完成,但卻留下了很多手抄本形式的畫論筆記。後來的人們根據這些筆記,編纂成《畫論》一書。
達·文西的畫論筆記,涉及透視學、光影學、解剖學,以及配色等繪畫方面的理論和技巧,但也不乏關於藝術理論方面的內容。這些藝術思想立足現實主義,豐富了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文藝理論。
本書首發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在達·文西看來,人類的一切知識都源自人的感覺。那些既不是從經驗中產生,又沒有經過感官感知的知識,都是虛假而荒謬的。作為一門藝術,繪畫以感性經驗為基礎,並且以人最高貴的感覺——視覺為基礎。基於此,繪畫必然要以自然為源泉,而且它也必定能成為自然界一切可見事物的模仿者。為了實現這一點,達·文西認為畫家必須以自然為師。他說:「作為一名畫家,心思應該像一面鏡子,將自己轉化為對象的顏色,並絲毫不差地按照事物原來的樣子,將這些顏色分配到物體的形態上。我們應該明白這一點,那就是,如果你不是一個能用藝術再現自然所有形態的能手,那麼,你也就不配做一名高超的畫家。」這便是著名的藝術再現自然的「鏡子說」,形象地說明了藝術必須反映現實的創作規律。
達·文西主張藝術應該像一面鏡子,忠實地反映自然,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藝術家創作的時候,要機械地抄襲自然,直接地照搬自然。這裡,在藝術如實反映現實的關係上,達·文西又提出,不能僅僅依靠感官認識自然世界,還應該用理性的眼光去審視和理解世界。
那麼,達·文西所說的「理性」,到底是什麼含義呢?從畫論筆記來看,他說的「理性」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指有關繪畫的科學知識,比如透視學、光影學、解剖學等,另一方面是指創作過程中的思維活動。
觀察自然,思考自然,尋找自然事物中最優美的部分,需要創作者進行選擇和整合。達·文西所倡導的這種創作方式,就是後來文藝理論家常說的典型化或者理想化。達·文西在給青年畫家的建議中,有這麼一條:「畫家應該時常到田野里去,每次去須用心觀察各種事物。仔細地看完一件事物後,再去看另外一件事物,將比較有價值的東西從它們身上挑選出來,並有效地組合在一起。」
經過觀察和思考,畫家所反映出的自然,又不同於眼前真實的自然,它是「第二自然」。達·文西認為,在人類所有的成員中,唯有畫家可以與自然相抗衡,並勝過自然。在與自然競賽的過程中,畫家之所以能勝出,是因為畫家筆下的自然,是通過縝密細緻的心思創造出來的。畫家不僅能自由地思考大自然中的萬事萬物,而且還能夠創造它們。畫家看到令人迷戀的美人、駭人聽聞的怪物、幽默滑稽的東西,抑或炎熱氣候中的濃蔭之地、天寒地凍間的溫暖場所、深邃的山谷、無邊的海平線……只要他願意,他就可以用手中的筆將這些事物創造出來。因此,達·文西說,畫家是所有人和萬物的主人,他能主宰宇宙中的一切,創造出自然中存在與不存在的形象。不管是實在的東西,還是想像的東西,畫家都可以先存之於心,然後用之於手,顯之於畫。
在創作實踐上,達·文西竭力勸說畫家,應該到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去觀察人們各種各樣的表情和手勢。繪畫的時候,不僅要求人物形似,更要求神似,畫中人物的一舉一動,都要表現出人物當時的心靈狀態。
在達·文西的作品中,蒙娜麗莎的微笑,耶穌門徒在最後晚餐時的不同神態,都是他從現實出發,以高度凝練的藝術手法來展現人物內心活動的傑作。據說,為了描繪耶穌門徒猶大的形象,達·文西曾經花費一年多的時間,出入於無賴潑皮聚集的地方,認真研究他們的相貌和神態。
多才多藝的達·文西
我們大多數人知道達·文西是一個傑出畫家,但實際上他是一個博學者,在繪畫、音樂、建築、數學、解剖學、生理學、動物學、植物學、天文學、氣象學、地質學、地理學、物理學等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他全部的科研成果保存在《達·文西手稿》中,大約有15000頁。愛因斯坦認為,達·文西的科研成果如果在當時就發表的話,科技發展可以提前半個世紀。達·文西具有非常強烈的求知慾,在他看來,某個知識點或某條規律沒有弄明白,是人生很大的遺憾。這樣的求知慾可以使一個人能夠在某一領域進行深入研究,是一個人成才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