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給孩子的中國文學史> 《儒林外史》:講述讀書人不為人知的故事

《儒林外史》:講述讀書人不為人知的故事

2024-10-04 04:56:53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聊齋志異》之外,另一部重要的清代文學作品便是吳敬梓的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

  吳敬梓,字敏軒,號粒民、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吳敬梓出生於科舉世家,年輕時,他也曾想過走科舉之路,無奈屢試不第。臨近中年時,他終於看透了科舉制度的弊端,從此徹底放棄。

  吳敬梓早年生活優越,父親死後,家道中落,便一直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由富到窮的生活經歷,讓他飽嘗世情冷暖,對社會現實有了更深入、更透徹的認識。吳敬梓33歲遷居南京,《儒林外史》的大部分都是在這裡完成的。49歲時,《儒林外史》已基本創作完成,但他又多次進行修改。

  《儒林外史》是一部偉大的章回體長篇現實主義諷刺小說,全書共計56回,約40萬字。書中假託明代故事,講述了清朝康乾年間多名知識分子的故事,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人物當屬范進。

  范進一生參加科舉20多次,到54歲時連個秀才都沒考上。不料最後一次他卻突然中舉,自然高興得發了瘋。多虧老丈人胡屠戶一耳光打醒了他,治好了他的瘋病。范進中舉之前,家人、鄉鄰都對他不屑一顧,甚至冷嘲熱諷。特別是他的老丈人,動不動就對他破口大罵,罵他「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像你這尖嘴猴腮,也該撒泡尿自己照照」。范進中舉之後,老丈人對他的態度來了個180度大轉彎,稱呼他是「賢婿老爺」「天上文曲星」,見他的衣服後襟皺巴巴的,「一路低著頭替他扯了幾十回」。其餘人也都對他畢恭畢敬,讚不絕口。范進的母親見狀歡喜得不得了,一口氣沒喘上來,竟然死去了,乃至樂極生悲。

  本章節來源於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

  范進的故事實則影射了當時全社會的讀書人,可謂對科舉制度展開了無情的諷刺,這種諷刺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簡直振聾發聵。而在整部小說中,作者更是將中國諷刺文學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足以與世界諷刺名著並列。

  此外,《儒林外史》對人物形象的刻畫也很值得一提。以往的小說人物都很難擺脫被類型化的命運,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外貌描寫,常用一些如「玉樹臨風」「面若桃花」之類的套話,顯得十分臉譜化。《儒林外史》摒棄了這些套話,直接寫人的外貌特徵、穿著打扮,比如寫剛出場時的范進「面黃肌瘦,花白鬍鬚,頭上戴一頂破氈帽」「穿著麻布直裰,凍得乞乞縮縮」,一個寒酸書生的形象立即躍然紙上。

  《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基本都是小人物,性格完全貼近現實生活中的普通人,有善有惡,但都十分生動。《儒林外史》篇幅雖長,人物眾多,結構比較散,且每個人物出場的時間都不長,作者卻能在這短暫的出場時間內將他們的性格寫得極其飽滿,並能寫出層次分明的發展變化,顯然功力非凡。

  《儒林外史》這樣一部偉大的小說,在問世之初並沒有在民間引起多大的反響,所以有「第一流小說之中,《儒林外史》的流行最不廣」的說法,但它卻對中國的文學創作,特別是諷刺文學的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此後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官場現形記》《老殘遊記》等小說,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它的影響。另外,它對科舉制度的記錄與批判,也頗具史料價值,是了解中國科舉制度的重要參考資料。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