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給孩子的中國書法史> 秦刻石的永恆與不朽

秦刻石的永恆與不朽

2024-10-04 04:45:13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隨即開始一系列改革,其中便包括各國的文字被統一,小篆被定為正體字。

  當時的小篆已經比較成熟,從書法的角度上講,有自己的美感。小篆的筆畫一般是或平直的或彎曲的單線,粗細基本一致,線條中蘊含著一股剛勁和渾厚;字形方面,小篆的字體偏狹長,上半部分偏緊,下半部分舒展,給人一種端莊又疏朗的感覺;布局上,無論是筆畫之間,還是字與字之間留白,都勻稱、嚴謹又美觀。

  完成文字統一工作之後,人們將李斯的《倉頡篇》、趙高的《愛歷篇》、胡毋敬的《博學篇》當作小篆的範本,對當時普及小篆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可惜,這些範本都已經失傳。幸運的是,秦朝時期,帝王喜歡將歌功頌德的話刻在山石上,當時的泰山、嶧山、琅琊台、碣石、會稽等地方都留下了刻石文章,共有七處,故又稱「秦七刻石」「秦七碑」。如今,我們還能看到其中的三處,即泰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嶧山刻石。其中僅泰山刻石與琅琊刻石為秦時作品,而嶧山刻石只有摹本存世。

  泰山刻石是泰山最早的刻石。刻石四面環刻,前三面系秦始皇東巡泰山時所刻,第四面為秦二世胡亥即位第一年刻制。相傳均出自李斯之手。但目前泰山刻石僅僅存二世詔書十個字,現存於泰山腳下的岱廟內。而琅琊刻石也僅存十二行半,八十七字,現存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嶧山刻石早期就被推倒焚毀,只留下摹本存世。據說早在唐代就有嶧山刻石的摹本存世,杜甫還專門有詩提到這件事:「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真。」不過唐代的摹本沒有傳世。五代時期著名的書法家徐鉉有一份嶧山石刻摹本,他的弟子鄭文寶得到這份摹本後,於宋代淳化四年在長安重刻為碑文。這個版本的摹本被稱為「長安版」,如今這塊石碑存放在西安碑林。

  長安版嶧山刻石雖然是摹本,但字裡行間都透著秦朝篆文的意境,是研究秦朝篆文最好的材料之一。長安版的嶧山刻石中,用筆簡潔,整齊劃一,線條粗細均勻,轉角幾乎都用圓筆,運筆自如,盡顯線條的柔美,同時柔中帶剛,不乏勁健。從字形上看,字體均衡,有對稱之美,但是並不死板,而是穩中求變,既顯得端莊,又不乏靈氣。構圖上看,嶧山刻石布局規整,流暢自然。也有人說嶧山刻石過於森嚴,有壓抑感,而這正好契合了當時的社會現狀。秦朝在歷史上十分短暫,但是統治之殘酷、法制之嚴謹卻相當厲害,這一點在嶧山刻石的文字中也能感受到一二,而能體現時代風氣也是書法的魅力之一。

  李斯

  本書首發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李斯,字通古,河南上蔡人。他先是拜荀子為師,學習「帝王之術」,學成後來到秦國,很快得到秦王嬴政的賞識,幫助嬴政完成統一六國大業。秦朝建立後,李斯被任命為丞相,為封建政治制度的建立提出了一系列政治主張,比如:制定禮儀制度;建議拆除郡縣城牆,銷毀民間的兵器;反對分封制度,堅持郡縣制;主張焚燒諸子學說,禁止私學,統一文字。

  李斯除了是一位政治家,還是一位文學家和書法家,擅長書寫小篆。唐代的張懷瓘曾經在《書斷》中評價他的書法:「畫如鐵石,字若飛動,作楷隸之祖。」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