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給孩子的中國書法史> 隸變之初,破圓為方

隸變之初,破圓為方

2024-10-04 04:45:16 作者: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 編著

  在秦朝將小篆定為官方通行文字的同時,隸書也開始慢慢出現,尤其是隨著秦朝簡牘的不斷出土,更加證實了這一點。

  簡牘是竹簡和木牘的合稱。古人將竹條和木板表面刨平、刨光,然後在上面書寫文字。竹簡一般狹長,只能書寫一行字,木牘則至少可以寫兩行,所以竹簡幾乎不考慮行與行之間的布局,而木牘在章法上則要顧及布局。

  簡牘作為一個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書寫材料,展現出的書法藝術也有自己的特色。因為書寫材料狹小,簡牘上的字一般也比較小,所以很多時候會給人一種充斥和塞滿的感覺,但是就在這方寸間,文字順流直下,營造出一種奔騰流暢的氣勢。而它上面記載的主要是瑣事,這就使得書寫者在寫的時候毫無顧忌,率性而為,實現一種最自然的發揮,充滿隨意的美感。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

  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簡書出自戰國中期的楚國,再之後是秦武王時期的「青川木牘」。青川木牘的正面有「二年」的字樣,記載了秦王命丞相修整《為田律》以及其他事項。木牘反面是後來補記的事項,有「四年」的字樣。青川木牘很好地體現了篆書隸變的初級成果。在木牘上的文字中,一部分是明顯的篆書,而另外一部分則已經轉變為隸書,不過大部分字還處於篆書向隸書轉變的過程中。這樣的轉變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

  篆書的特點之一是曲筆多,有一種攀附環繞的感覺,但是到了木牘上,文字開始簡化,曲線變少,直線變多,而這都是後來隸書的特徵;篆書的字體特徵是狹長,呈長方形,但是到了木牘上的文字,已經開始逐漸收縮,變為正方形或者扁形,這可能與簡牘這種特殊的書寫材料有關;筆畫與筆畫之間的連接更自然,合乎律動,這樣的改變使文字寫起來更加流暢,還成為後來草書出現的必備條件。

  伴隨著當時的簡牘不斷被發現,篆書向隸書的轉變也更加明顯。1975年,在湖北省雲夢縣的秦墓中出土了1100多枚竹簡,絕大部分保存完好。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的秦墓一號墓出土了460枚秦簡。

  在這些秦簡中,篆書更明顯地向隸書轉變,書寫已經不再是篆書秉承的那種端正持重,開始大量出現字體傾斜,顯現出當時書寫者的漫不經心,也體現出了人們對於一種更實用的文字的追求。隸書的出現正是人們為了更實用更方便而刪繁就簡創作出來的字體。此時很多的筆畫習慣已經具有了後來隸書的典型特徵,比如一個字的第一筆往往下筆很重,而最後一筆則收筆很輕。

  秦朝之後的兩漢年間,篆書繼續向隸書轉變,最終演化為成熟的隸書,這一點在大量出土的漢簡中足以得見,如著名的武威儀禮簡、居延漢簡、始建國木牘,等等。

  隸書

  傳說隸書是一個叫程邈的罪犯發明的,他因得罪了秦始皇,被關在獄中,無事可做,為了加快簡牘文件的處理而發展創新了隸書這種字體,他把這些改革後的字呈送給秦始皇,得到了秦始皇的賞識,從而使隸書頒行天下。

  隸書最明顯的特徵是字體變得扁平,其次是波磔的使用。波磔,也叫「橫波磔」,其用筆是逆入、下蹲後轉筆往上右行,徐徐提筆到筆畫中間後,又徐徐下按,至收筆向下按頓,然後轉筆往上挑出,如同燕尾,所以也叫「蠶頭燕尾」。但是波磔筆在一個字中只有一筆,即使一個字有許多橫畫,也只能有一筆,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燕無雙飛」。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