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人文九課> 三、「預防」如何「文化」起來

三、「預防」如何「文化」起來

2024-10-08 12:47:14 作者: 何香久

  「預防」和「文化」結合,就形成了一個大系統。

  把預防職務犯罪置於文化形態上來認識,納入文化系統中去觀察,引入文化系統中去解析,我們就會有一個更開闊的文化視界。

  預防文化不僅僅屬於「政治文化」的範疇,嚴格地說,它是一個綜合文化的概念。它理所當然地應該建立自己的文化評判體系和文化價值體系。

  我們如何讓「預防」真正「文化」起來?

  讓「預防」「文化」起來,不是給「預防」貼一個文化標籤,或者硬塞進去一些文化概念,二者不是修辭意義上的「前綴」和「修飾」,更不是搞「預防」和「文化」的「拉郎配」。

  首先,要建立「文化評判」的價值體系。

  什麼是「人」?西周時期的文獻《尚書。泰誓》稱:「惟人萬物之靈」。

  儒家始終認為,人是道德的動物。《禮運》指出:「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

  孔子認為,人如果能學習「仁」的思想,禮的觀念,並在實際行動上踐履恕道、中信、孝悌、恭敬、禮義等一系列道德規範,便可以成為德行高尚的人。他「性相近,習相遠」的創造性命題,更是奠定了儒家哲學性論的基礎,又在一定程度上規範了中國道德文化的價值取向。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

  孟子則從人性的角度提出了「天之降才」的主張。他認為:人性是人的天性,是人的「天之降才」。才是什麼?這裡不作「才能」、「才華」、「才情」解,而是指人天生的本初才質。孟子認為人天生的本初才質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人天生的生命本能,「形色,天性也。」形質神貌,是人類天生具有的生命本能,因而成為人性的內在涵意。具體如口嗜味,目好色,耳聽聲,鼻嗅氣,四肢求安,這些都是不須通過學習就能知道的,是人天生形質生命本能的表現。同時,孟子認為,人是智慧動物,他有別於禽獸的是,不僅有形質神貌的生命本能,更重要的是生有聰明智慧,生來便有善心,能夠明達人倫物理,具有良知良能。同時,他也認為,人如果只是本能地生活,那麼,人和其他動物就沒有什麼區別了。

  荀子下面這句話是一直被當作座右銘的:「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荀子。王制》)水和火是一種沒有生命的自然物質的存在,草木有生命而沒有知覺,禽獸有知覺但不懂得道義,而有生命又有知覺,並且懂得道義的只有人,所以人是天下之最貴。

  人為什麼是天地間的最貴呢?在於人懂得行為規範。行為規範就是道義,就是德行。人不僅有自然本能,而應有人倫道德,有理想情操,有精神生活,由此建立了道德倫理思想體系,建立了人的終極價值評判體系。

  我們研究預防文化的理論體系,首先要從建立終極價值的評判體系這個基本點做起。

  其次,要確立文化信仰之目標。

  一個貪官倒下去,那是因為他的信仰已先於他而倒下去了。

  一個人的價值坍塌,信仰崩潰,固然有其社會因素,但一己私慾的膨脹,卻是主動因。

  最基本的人性是什麼呢?

  荀子說:「凡人有所一同:飢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榮辱》)凡是人,都會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餓了就想吃,冷了就想暖,累了就想休息,好利而惡害,在這一點上,作為聖賢的禹和作為暴虐的桀都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區別。人生的基本需要代表著共同的人性,共同的人性組合就有了「人類」這個概念。

  韓非子認為:「人無毛羽,不衣則不犯寒;上不屬天而下不著地。以腸胃為根本,不食則不能活,是以不免於欲利之心。」(《韓非子。解老》)人不像鳥獸那樣有毛羽,他不穿衣服就要凍死。他上不著天下不著地,以腸胃的需要為根本,不吃飯就不能活,所以他有欲利之心是無可厚非的。人本來就是一個生物體,生來就有飲食穿衣的客觀需要,所以追求衣食生活為內容的「欲利之心」是人與生俱來的天然本性。人正是在這「欲利之心」的驅動下才去從事各種各樣追求天性滿足的活動。

  承認人有私慾,這是哲學的進步,但如果偏面強調這一點,就大錯特錯了。

  中國利己主義哲學的鼻祖楊朱有名句言,叫「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雖然有利於天下,但讓他拔一根汗毛他都不干。十九世紀英國功利主義者邊沁也有一句類似的名言,他說:「不能為了別人而犧牲自己的享樂。」

  這些理論到了我們這個時尚的消費時代真是大行其道,包括鳩山那句「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名言」也被人堂皇地掛在嘴邊上了。有人稱自私是一個廣義的哲學概念,在人身上則表現為自私,在動物身上表現為自保。

  一己私慾的膨脹,讓多少人吃到了貪慾的惡果。

  人一旦沒有了信仰,就沒有了做人的底線。什麼人最可怕?沒有信仰的人最可怕。

  可能您會說:誰說那些私慾膨脹的人就沒有信仰了?他們有信仰呀,他們的信仰就是「拜金主義」,就是「鳩山哲學」(「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難道這不算信仰嗎?

  信奉「拜金主義」和「鳩山哲學」,信奉「有便宜不占王八蛋」,當然也算是一種「信仰」,但這是把人送上斷頭台的「信仰」。

  我們研究「預防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確立正確的信仰目標。

  這是一個很沉重的命題。

  不信,你隨意找幾個人去問問:你的信仰是什麼?沒準會讓人以為你一定「有病」。

  如果讓你去解決那些沒有信仰的人的信仰問題,你怎麼說呢?無產階級革命信仰?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或者說做了壞事要遭報應,下十八層地獄?除了這些,你還有什麼更有力量的東西呢?有一位叫吳思的學者在一篇文章里寫道:「現在,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又一個祖宗們未完成的努力、是多次努力的中斷、是一片又一片的廢虛。關帝廟塌完了,語錄牌拆掉了。過去的問題仍在,過去的努力卻消失了。」

  我們只能從文化上去尋找出路。這就涉及到了下一步的問題-----

  建立文化認同體系。

  預防文化本身是一種文化行為,它需要建立一個完善的文化認同體系。

  為什麼發展中國家腐敗高發、易發?文化是一個主要的因素。我前邊說過,貪官的出現是一種文化現象。

  在一個是非顛倒,良知喪失的文化氛圍中,清正廉潔者往往被視為異端,當清官的成本一樣很高,如果你沒有堅硬的後台,如果你沒有高超的手腕,那你做清官的結局可能就很不理想。既使你有了堅硬的後台和高超的手腕,那你的日子一定會很清苦。比如海瑞,我們大家都知道的一個清官。他在浙江淳安當知縣的時候,連蔬菜都要自己種,為什麼?買不起呀。有一次他老娘過生日,海瑞買了二斤肉,這件事居然就成了一個大新聞。第二天總督就對人說:「昨天海縣長給他老娘過生日,買了兩斤肉。」海瑞最後當到吏部侍郎,相當於組織部副部長,這麼一個高官,死了連喪葬費都湊不起,「蕭條棺外無餘物,冷落靈前有菜根」。

  一個可怕的怪圈是:腐敗文化催生腐敗分子,腐敗分子產生腐敗文化。

  當前社會裡,似乎人們更認同一種「潛規則」:如果一個人花錢買到了一個官位,人們會認為很正常,甚至會認為他很有本事。那個有140多個「情人」的張二江也賺了人們不少羨慕的目光。至於中國歷史上最罕見的海青天,只好當故事聽罷了。海瑞的「罕見」就是「潛規則」的註腳。

  這種並不占主流的消極文化,卻有著廣泛的社會性和大眾性。它體現在日常的每一個細節和環節中,左右著人們的生活目的、生存方式、價值取向和社會責任。

  所謂建立文化認同體系,就是以道德文化來代替消極文化。

  道德文化源於對人生目的、意義的理解,引導人們辨別善惡、美醜。它沒有法律那樣的強制性,而是依靠人們的輿論和生活習慣而產生對行為的約束作用。道德具有社會性、歷史性,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內容。生活孔子時代我們講孝、悌、仁愛,生活在當代我們講「八榮八恥」。但是它也有相對的穩定性和可繼承性,再過幾千年孝、悌、仁愛也是我們的精神不動產。

  道德文化有一種內驅力,在一個多元化的時代,法律、法規的滯後性是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而文化的滲透力和影響力卻是無處不在的。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