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可以學習,拖延同樣能被效仿
2024-09-28 18:40:01
作者: 李世強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們已經了解到,人的拖延行為並不是先天形成,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後天所致,是受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和後天心理變化而產生的。因為拖延行為和習慣的產生,我們的預期目標總是無法完成。相信你曾經歷過這樣的場景:原本你打算開始工作,但看到其他同事在一起聊天喝茶,你的心情也放鬆了很多,認為自己也不用著急。我們也常常這樣安慰自己:「他們都還沒開始呢,不著急。」「每次他們開始一半了,我才開始也能完成工作,他們都還在娛樂呢,我也可以等一等。」我們總是以他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行為,如果看到別人還未實施,我們就好像獲得某種恩准一樣可以不工作。
事實上,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們的拖延行為和習慣的產生,也是與周圍人的影響有著密切的關係,對他人行為的效仿和學習也常常讓我們陷入拖延的沼澤中。
只要我們處於一個集體中,都會不自覺地以他人作為參照物來衡量自己的行為,也會效仿和學習他人的行為習慣,儘管這些習慣未必全是積極的。下面我再說兩個發生在身邊的故事:
我剛工作那會兒,有一個同事小徐,他是個很熱情活潑的年輕人,我們都在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做策劃,他聰明、辦事能力強,與周圍人的關係相處得很好,也深知協作的重要性,所以他總是保持著和同事一致的工作進度。這天,領導又交給大家一個任務,希望大家能分工完成。
那天中午,小徐問我們另外幾個人:「你們開始做了嗎?」
「沒有,周四開始也來得及呢,這個項目我們有很多經驗,花不了多少時間的。」
本書首發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就是啊,每次我們交上去了策劃案,領導還不是過了好幾天才看。」
小徐聽到我們大家都這麼說,也覺得是這個道理,於是,就和我們一樣拖到最後才開始。
另一個故事是發生在我大學時,當時我們宿舍是四人間。有兩個北京本地人,我一個,還有一個是來自山東的農村孩子李建軍。剛開學,我們和其他的同學都不是太熟,所以宿舍四個人的關係非常好,無論是上學、放學,還是吃飯、睡覺都是同一個節奏。
建軍是個農村孩子,在老家的時候是個十分勤快的人,學習也一直勤奮努力,做事積極,而我們另外三個人就不是這樣了,北京的兩個室友剛來的時候,連如何洗毛巾都不會,我雖然強一些,但也是城市裡的孩子,懶散和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也是有的,其中就有拖延。就這樣過了半個多月,我發現,以前很勤快的建軍也漸漸有了拖延和懶散的習慣。
比如,有一天上午九點半有堂課,現在已經八點半了,大家都還沒起床,建軍問:你們還不起來啊?」
「再睡一下吧,九點起來也可以。」其中一個北京室友回答。
「就是,半個小時足夠了。」另一個附和。
「那好吧。」於是,大家又沉沉睡去。過了一會兒,建軍一看表,已經十點了……
上面兩個故事中,我的同事小徐和我的室友建軍為什麼會產生拖延的行為習慣?原因當然有很多,不過最重要還是周圍人的影響,他們看到周圍人遲遲開始,自己獲得了心理安慰,也就沒有緊迫感。
其實這一情況在我們很多人身上都發生過,我們常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就是環境對人的影響。一個人最終能形成良好的習慣還是惡習,也是環境對我們作用的結果。
那麼,哪些因素會讓我們產生拖延的行為呢?
我認為,首要因素就是從眾心理。我們都是社會的人、集體的人,任何人都不可能單獨存在,我們是家庭的成員,是企業的成員,所以,無論你是什麼身份,你都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人,你的行為也會受到他們的影響。
同樣,在你的工作環境中,也總是有一些和你關係要好的同事。試想,快到下班時間了,你的任務還沒完成,你原本想,再工作一會兒,別把工作拖到明天,但這時,你的鐵哥們兒已經朝你走過來了,他興致勃勃地對你說:「走,晚上去喝一杯,兄弟幾個好久沒聚了。」
「可是我的工作還沒做完呢。你們去吧。」
「去吧去吧,大家都等著你呢。」另外幾個同事也走過來說。
此時,你動搖了,也就跟同事一起下班了,你的工作,也被你拋到九霄雲外了。
的確,人都有從眾心理,尤其是面對那些煩瑣的工作、沉重的壓力,這一心理就會被激發出來,只要我們找到行為的榜樣,我們就會效仿他,就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拖延行為,並且一旦形成,成為習慣,便很難改變。
還有一點就是我們能從他人的拖延行為中獲得心理安慰。自古以來,人與人之間都會比較,甚至是攀比,有些人會攀比某些外在的因素,比如金錢、社會地位等,一些人會在行為上進行攀比,同樣的工作,別人有沒有做。這不是刻意的比較,而是無意識的,以此來獲得某種心理平衡或者證明自己的價值。
同樣,在工作中,當我們看到周圍的同事還未著手做某件事時,我們也會告訴自己:他都沒開始呢,我何必著急?或者我們的心裡有這樣一種聲音:我們能力相當,他也沒做,如果我們同時晚點做,我是能在他前面完成的。這樣,無形中,你們並未同時努力工作,而是同時將工作推後了。
最後要說的一點,就是對他人拖延行為的效仿。我們從出生開始,就在學習和模仿,我們學習如何走路、說話、識字等,這些是好的模仿行為,但也有一些不好的,比如說髒話、懶惰、拖延等。
的確,從正面的、積極的學習和模仿中,我們不斷成長、獲得知識和技能,然而,對那些不好的行為習慣的模仿,讓我們變得消極怠惰。比如,當你看到周圍的人都沒有完成工作也沒有什麼嚴重的後果時,你便暗示自己,我也不用那麼快完成工作,慢慢來吧,結果可想而知,我們便陷入了拖延的泥潭中。
還有一點,我們總是希望自己能被周圍的人喜歡,都希望自己能合群,對於眾人的拖延行為,如果你鶴立雞群,與眾不同的話,勢必會被排擠出去,為了避免這一點,在潛移默化中你也在學習如何拖延。
總的來說,我們的拖延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源於對周圍人的效仿學習,這能使我們獲得心理安慰,對此,千萬不可小覷這一負面影響,認識這一點,當我們處於某一集體中時,一定要懂得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否則便會對自己產生不利的影響,形成拖延習慣,甚至難以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