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人格與傳統
2024-09-26 06:24:30
作者: 吳思
咱們不能崇洋媚外。他們是主人,咱們也是主人。他們的傳統生出了公民人格,咱們也有能生出公民人格的傳統。「性相近也,習相遠也」[85],天下的人心本是相通的。
在以仁為核心的儒家理想人格中,就分明蘊涵著公民人格的生長點。
子貢曾經問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說:「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86]孔子在此既尊重了別人,也肯定了自己。這不是一句無足輕重的話,孔子告訴子貢的是可以奉行終身的大原則,而且類似的原則也曾在位居核心的「仁」的範疇里出現。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87]這裡更直截了當地肯定了「欲立」和「欲達」的自己,也尊重了有同樣欲望的他人。如此兩不相虧地行事,正是公民人格的核心。
我無意把兩千多年前儒家倡導的理想人格混同於今日西方的公民人格,這樣做自然經不起知人論世的推敲。我也無意當一個儒家修正主義者。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問題和解決辦法。不必死抱住某句箴言不放——西方的公民們似乎也沒有死死抱住耶穌「愛你的鄰人如同愛你自己」的訓誡推導不已。
我想說的是:不必擔心丟了咱們的傳統。古今中外的人心自有相通之處,在勞動仍是謀生手段的時代,在勞動成為人生第一需要或莫大樂趣之前,在納貢服徭役修陵寢的時代過去之後,人有一種不得不然的為人之道,不管你叫它什麼,也不管你的傳統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