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人格

2024-09-26 06:24:28 作者: 吳思

  西方人有什麼好主意嗎?據說西方人面臨精神危機時常常把眼睛轉向東方,那我們也不妨看看西方。在上帝去世或彌留之際,西方人總要拿出個辦法來處理他們的人際關係。

  西方基本的人際關係是什麼呢?馬克思分析資本主義社會從商品開始,他認為商品交換是那個社會的基本關係。他又把勞動力作為商品引入,在遵守等價交換規則的條件下,推演建立了一個邏輯嚴密、令人瞠目的理論大廈。

  現在正吃香的西方經濟學,其所有理論都建立在兩個最基本的假設之上:一,每個人都歸在給定的約束條件下爭取自身的最大利益,也就是說人是理性自利的。二,每個人在市場上都有完全的選擇自由,也就是說誰也不能強迫誰,只能平等地交換各自的產品和服務。於是我們又看到兩不相虧的交換波涌而出。

  

  似乎不必再說等價交換的原則如何滲透了西方社會,以至社會學中的交換理論成為主流。也不必再提用經濟學方法分析家庭和政府行為的努力如何頻頻斬獲諾貝爾獎。總之,西方人處理基本人際關係的常規是等價交換。

  等價交換——這算是什麼人格理想?再說得好聽一點:做一個善於保護自己的權利,同時也尊重他人權利的好公民,一個自利同時也遵守社會義務的好公民,這能算是理想嗎?為人民服務呢?愛呢?天理呢?道呢?歷史規律呢?人生的意義呢?終極價值呢?難怪西方人說自己精神危機!

  但是我以為西方人的主意並不壞。公民人格很有資格成為我們今天乃至未來數代人的理想人格。假設這個理想真能成為現實,馬克思描繪的靠資本獲取剩餘價值的現象雖然不會壽終正寢,赤裸裸的坑蒙拐騙總不會有了。此外,「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之類的痼疾,滿口的為人民服務,一肚子營私舞弊之類是頑症,居然也出乎意料地失去了流行的適宜溫度。剩下一個大家誠實地勞動,乾淨地掙錢,尊重自己也敬重別人的社會——這是一個很糟糕很庸俗的結果嗎?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84],這話實在是很有道理的。

  順便說一句,我覺得英美人彼此相稱的「Mr.」這個詞很妙。Mister作為Master的弱化形式,在詞源上的基本意思仍是「主人」。你也是主人,我也是主人,大家都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照顧自己,同時也自己承擔責任。誰也無權欺負誰,至少是不能強迫誰。這正是等價交換的前提,公民人格的要義。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