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為教育塗色:園長課程領導力的提升> (三)20世紀上半葉的我國學前教育課程

(三)20世紀上半葉的我國學前教育課程

2024-08-14 20:04:11 作者: 蘇婧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社會的巨變也影響到學前教育的發展,這一時期,可以說是我國學前教育思想及實踐的大發展時期。

  1.民國初期的學前教育課程

  請記住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民國初期,制定了新的學制壬子癸丑學制,將蒙養院改稱為蒙養園,頒布了一系列新的關於教育的法令,對學前教育也有一系列的闡述和規定,蒙養園主要附設於小學校之中。

  蒙養園的宗旨為:「以保育滿三周歲至入國民學校年齡之幼兒為目的。」保育兒童的目標為:「保育幼兒,務令其身心健全發達,得良善之習慣,以輔助家庭教育。」[1]保育幼兒的方法主要有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實施正面教育等。保育項目有遊戲、唱歌、談話、手藝等。蒙養園設置園長,安排保姆保育幼兒,保姆需通過檢定,具備國民學校正教員或助教員之資格。蒙養園的教室設置有遊戲園、保育室、遊戲室及其他必要諸室,更適宜為平房,具體設施有恩物、繪畫、遊戲用具、樂器、黑板、桌椅、鐘錶、寒暑表、暖房器及其他必要器具等。

  可見,這一時期,學前教育機構的稱謂和附設機關有所變化,也開始重視學前教育師資的培養,但是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等方面並未有明顯的變化。蒙養園仍為家庭教育的補充,根本目的在於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和良好習慣的養成。另外,福祿貝爾、蒙台梭利等歐美學前教育家的思想和實踐開始在我國得以傳播,他們的著作被翻譯為中文向國人介紹,他們的教育思想也在我國的幼兒園得到實踐。

  這一時期,關於兒童公育的思想也開始發展,如康有為的兒童公育思想,其教育思想主要包括重視幼兒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增長幼兒的知識和視野等方面內容,反映了時代發展對學前教育的新探索和新要求。

  2.五四運動之後學前教育課程的發展

  自五四運動開始,中國革命和社會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北伐」的完成,結束了軍閥割據的局面,中國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成立了南京國民政府。這一時期,頒布了新的學制,史稱「壬戌學制」,蒙養園改稱幼稚園,誕生了著名幼教專家陶行知、陳鶴琴、張雪門、張宗麟等,也誕生了一大批至今仍有深刻影響的著名幼稚園,如鼓樓幼稚園、廈門集美幼稚園、洛杉磯託兒所等。在此期間,也誕生了我國第一個《幼稚園課程標準》,對我國這一時期的學前教育實踐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和總結,致力於建設貼近中國國情特點的幼兒園課程。其課程目標指向於幼兒的身心健康、快樂體驗、優良習慣、家庭教育的改進四個方面;課程內容包括音樂、故事和兒歌、遊戲、社會和常識、工作、靜息、餐點共7項,每項均列有目標、內容及最低限度要求;課程實施被稱為教育方法要點,提出了「中心制」教學、自由活動、團體作業、觀察兒童、充分利用戶外自然和社會環境等教育建議。

  3.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與實踐

  這一時期,魯迅、蔡元培、惲代英、陶行知、陳鶴琴、張雪門、張宗麟等人都有關於學前教育的重要論述。其中,陶行知、陳鶴琴、張雪門、張宗麟等人還將理論付諸實踐,形成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前教育體系。概括說來,他們的學前教育課程思想及實踐主要有如下特點。

  (1)重新認識兒童,解放兒童,發現兒童。

  這一認識直接與課程觀中的兒童觀相聯繫,這一時期的教育家們都強調重新認識兒童,解放兒童,發現兒童,承認和尊重兒童本身所具有的特點,在實施教育的時候,要尊重和順應兒童的天性,研究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在此基礎上開展教育。

  (2)強調培養健全的、完整的、有個性、有擔當的兒童。

  這一認識直接與課程目標相關,他們都強調充分發展和尊重兒童的個性特點,給兒童以適宜的教育,並且認為兒童為將來社會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希望,是未來的國民,因此必須培養完整和健全的兒童,這是學前教育的根本目的。

  (3)課程內容強調德、智、體、美全面教育、廣博的教育內容。

  在課程內容方面強調應當為幼兒開展多方面的教育,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的發展。例如,蔡元培提出了重視學前兒童美育的思想;惲代英則強調德智體美四育應同時進行、同等重要;陶行知特別指出了創造教育的重要性,強調尊重兒童的個性,培養兒童的創造力。張雪門提出了「大教材」的概念,指出教材不僅僅局限於幾個方面,而應當是範圍很大的,因此,課程內容也是涵蓋很大的,具體可分為「兒童自發的諸般活動」「兒童的自然環境」「兒童的社會環境」三個方面,也就是說,兒童生活的一切內容實際上都可以作為課程和教材的內容。陳鶴琴也持廣義的課程內容的觀點,他曾經說過:「大自然、大社會就是活教材」,在具體實施方面,他還將課程內容劃分為健康、社會、科學、藝術、語文五個方面,被稱為「五指教學法」。張宗麟也認為幼稚園的課程內容是非常廣泛的,雖然沒有課程表,但是教師應當做到對課程心中有數。他曾將課程進行了兩種分類,一類是以兒童活動為標準進行分類,包括開始活動(初入園必須養成的習慣)、身體活動、家庭活動、社會活動、技巧活動;另一類是以學科為標準進行分類,包括音樂、遊戲、自然等科目。從具體的內容來看,音樂、遊戲、工作(圖畫、紙工、泥工、木工、積木、沙箱、縫紉、織工、園藝)、常識、故事、讀法、數法、餐點、靜息、習慣的培養、技能的習得都是課程的內容。

  (4)課程實施強調生活和行動中學習,以及單元整合的教育方法。

  在課程實施方面,他們強調生活中學習、行動中學習、遊戲中學習的方式,並且反對分科教學,而是強調整合的教學方法。例如,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論」「教學做合一的方法」被廣泛運用到了他所創辦的鄉村幼稚園中,將鄉村生活與幼稚園教育密切結合起來,因陋就簡、因地制宜開展鄉村幼稚教育實踐,發展中國化的、平民的、省錢的幼稚園。張雪門提出了「幼稚園行為課程」的理論,並且借鑑了美國的設計教學法並加以改良,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行為課程計劃和方法,由單元計劃和教學活動計劃兩部分組成,以單元主題的形式來實施課程。陳鶴琴提出了「整個教學法」「遊戲教學法」「小團體教學法」「五指教學法」「單元教學法」等,並且和張宗麟等人一起開展了課程實施的實驗,總結出「中心制」的單元教學,強調把兒童生活中常見的現象預定一周或幾天為一個中心,組成一個個單元,通過常識、故事、音樂、遊戲、工作等各項活動進行教育。

  5.老解放區的學前教育課程

  老解放區的學前教育是這一時期的學前教育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學前教育有著深遠的影響。老解放區的學前教育課程主要體現為以下幾個特點。

  (1)重視保育。這與當時的戰爭環境和社會環境是分不開的,因此非常重視幼兒的保育,主要包括重視幼兒的營養、堅持合理的作息和管理制度、堅持「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方針等。

  (2)課程目標指向於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內容方面特別重視幼兒的品德教育,品德教育主要包括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勞動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三方面內容。另外,也開始重視幼兒的智育,有托幼機構曾對2-6歲幼兒在知識和智力方面的發展提出了如下標準。

  a.識別農作物60種,動物40種,顏色12種,形狀12種。

  b.會單獨表演唱歌,發表心裡的話,講簡單故事和擔任指揮唱歌。

  c.能從1數到100,並能心算3+5=8之單位加法。

  d.識字50個,並會寫自己的名字。

  e.對各種常識發生興趣,並能簡單地知道太陽、月、雨、雪等知識。

  f.知道吃、穿、用的東西是誰創造的?[2]

  (3)在課程的實施方面,重視生活中的教育、正面教育、基於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進行教育,後期也進行了課程實施的實驗,曾經實驗過完全不設課程的興趣教育、完全按照課程表的教育、自由活動和課程表相結合的教育等方法。有的幼兒園,如延安第一保育院還曾經採用單元教學法進行教育。可見,課程的具體實施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

  綜上所述,20世紀上半葉是我國社會發生劇變的時期,這一時期也是新思想、新文化爭相競放的時期,我國的學前教育課程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和實踐,並呈現出不同的特色,大體說來,都開始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並且研究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在充分考慮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基礎上實施教育,並且致力於創新教育的內容、方法和形式。這一時期實際上也奠定了我國學前教育課程發展的基礎。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