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外國學前教育史> 二、列昂節夫的活動理論

二、列昂節夫的活動理論

2024-08-14 19:45:52 作者: 周采 楊漢麟

  列昂節夫(1903—1979年)在維果茨基研究的基礎上繼續前進,提出了在兒童心理發展中每個年齡階段都有起決定作用的主導活動形式的著名論點,從而形成了以主導活動作為劃分兒童心理發展年齡特徵的新原則。他的活動理論成為60年代以來蘇聯兒童心理學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潮之一,並且作為一種指導性的思想體系,對蘇聯兒童心理學和兒童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列昂節夫的主要著作有《心理發展問題》(1959年)和《活動·意識·個性》(1975年)。

  列昂節夫認為,活動是兒童個性形成的基礎。心理學的主要任務是了解人的活動與人的意識、個性發展的關係。列昂節夫把活動分為外部活動和內部活動兩種形式,認為前者是指物質化了的活動,後者是指個人心理活動。從前者轉向後者可稱作「內化」。他指出:「意識是由人的活動的運動產生的一種特殊的內部運動」[13],人在活動中形成自己的個性。活動是意識和個性形成的決定因素。由此出發,列昂節夫把人的後天活動的作用看得極為重要,認為在兒童心理的發展中,遊戲、學習、社會公益勞動和交往等活動,都是促進內外溝通、內化的基礎。

  列昂節夫堅持用活動來劃分兒童心理發展的各種水平,認為主導活動代表某一階段兒童心理發展的基礎。「現有的高水平總是主導的,但它只有藉助於低水平並在這方面依賴它們,才能實現自己的作用。」[14]他的觀點成為蘇聯兒童心理學的特點,並在後來為艾利康寧和達維多夫等人具體化和發展。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