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外國學前教育史> 二、兒童發展與教育

二、兒童發展與教育

2024-08-14 19:43:59 作者: 周采 楊漢麟

  作為歐洲新教育的重要代表,蒙台梭利尖銳地批評了舊教育對兒童的摧殘。她指責傳統教育不了解兒童的本性,尤其忽視兒童的精神需要,使教育成為灌輸和懲罰的同義語。蒙台梭利強調,任何教育改革都必須依據人的天性,人本身必須成為教育的中心。為此,必須認真地研究兒童,了解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

  請記住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蒙台梭利的兒童發展觀受到伊塔和塞貢的深刻影響。她還利用當時生物學(尤其是胚胎學)、心理學和生命哲學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結合她本人通過長期親身觀察和實驗所獲得的第一手資料,力圖科學地闡明兒童發展的特徵,並揭示其在教育上的意義。

  (一)遺傳和環境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

  蒙台梭利關於遺傳和環境對於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的思想有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在早期,她傾向於強調遺傳的作用,認為「兒童成長是由於內部潛在的生命的發展」「是由於生命的胚胎按照遺傳決定的生物學規律發育」,內部因素是物種變異和個體變異的基本力量。相對而言「環境是生命現象的第二因素,它可以促進和阻礙生命的發展,但決不能創造生命」。[31]但到後期,蒙台梭利依據心理學研究的新成果,修正或完善了自己的觀點,她傾向於強調環境的主導作用以及有機體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蒙台梭利指出:「除遺傳因子的作用外,還有它們對之起作用的環境的影響。環境在成熟的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心理變化只有通過有機體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才能產生,「並只有通過對環境進行的自由活動所得的經驗才能完成」。[32]

  蒙台梭利不同意格塞爾(A.Gesell)關於「由於兒童的發展進程,他的智力水平與身體發展成正比」的觀點,稱之為「一元論學說」。她指出,兒童的成長雖然受到自然法則的影響,但伊塔教育「阿維龍野孩」的事例說明,「我們若在一個遠離人煙、與世隔絕的地方將孩子養大成人,只給他們物質食糧,別的什麼也不給,那麼孩子的身體發育會是正常的,而大腦的發育卻受到嚴重損傷」。[33]

  (二)兒童心理發展的特徵與教育

  1.「心理胚胎期」與外界環境

  蒙台梭利認為,人似乎有兩個胚胎期,一個是生理胚胎期,是在出生之前,這種情況與動物相同;另一個是心理胚胎期,是人所特有的,是在出生以後至3歲。在她看來,從心理學上講,嬰兒在出生時空空如也,他所獲得的任何能力都非遺傳所得。經過吸取外界刺激和信息,積累材料,兒童形成許多感受點和心理所需要的器官,然後才產生心理。

  2.「吸收心理」與教育的方式

  蒙台梭利認為,在各個物種中甚至在昆蟲中,都存在著一種無意識心理。它驅使生物主動地吸收外界的養料,以滿足自己生長的需要,兒童亦不例外。受生命潛能的驅使,所有兒童天生具有一種「吸收」文化的心理,他們因此能自己教自己。

  在蒙台梭利看來,「這一發現給教育界帶來了一場革命」。其一,我們不再把兒童視為一種弱小的生物,而是賦予兒童一種巨大的創造能力。他們正在進行著創造人的活動。其二,這種能力屬於無意識心理,而只有通過活動、通過生活經驗才能變為意識。因此,我們應意識到幼年心理不同於成人。我們不能通過文字教學來達到目的,也不能直接干涉兒童所經歷的從無意識到有意識的過程,蒙台梭利據此認定,「教育並非教師教的過程,而是人的本能發展的一種自然過程。不是通過聽,而是依靠兒童作用於環境獲得的經驗。教師的任務不是講解,而是在為兒童設置的特殊環境中預備和安排一系列有目的的文化活動主題」。[34]「兒童教育所要求的第一件事就是為兒童提供一個能夠發揮大自然賦予的力量的環境。」[35]

  3.發展的敏感期與教育時機

  受荷蘭生物學家弗雷斯(Hugode Vries)的影響,蒙台梭利認為兒童與各類生物一樣,在發展的過程中對特殊的環境刺激都有一定的敏感時期。這種情況和生長現象密切相關,並和一定的生長階段相適應。當某種敏感期出現時,兒童就表現出對一定目標和操練的特殊興趣,並表現為一種「精神饑渴」,它驅使兒童長時間地重複某種練習,並最終能自如地對付和學習其特殊敏感性所及的事物。

  根據自己對兒童的觀察與實驗,蒙台梭利試圖區分兒童發展過程中的不同敏感期,如兒童從出生到5歲是感覺發展的敏感期;1~4歲左右是秩序的敏感期;出生後2個月到8歲是語言的敏感期;出生到5歲是動作的敏感期。兒童通過各個敏感期及不同活動的交替進行,逐漸形成自己的個性。

  蒙台梭利關于敏感期的定義和描述是模糊、不具體的,但卻有重要的意義。首先,她的有關思想充分肯定了幼年期在發展過程中的價值,為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找到了科學的依據。其次,她提出了教育和學習的最佳時機問題,預見並激起了研究兒童學習準備狀態的興趣。這些問題後來成為教育心理學家研究的主要課題,並成為教學法的重要基礎。

  4.發展的階段性與教育的重點

  以當時心理學研究成果為依據,蒙台梭利研究了兒童發展的階段性及其特徵,並指出了與此相聯繫的各階段教育的重點。

  第一個時期(出生~6歲)是兒童個性形成的最重要時期。頭三年是心理的胚胎期,兒童不能接受成人的任何直接影響。後三年才是兒童個性的形成期,兒童仍然保持相同的心理類型,但開始在某些方面能夠接受成人的影響。

  第二個時期(6~12歲)兒童成長的特點是穩定性,開始具有抽象思維的能力,產生道德意識和社會感,這是兒童增長學識和藝術才能的時期。教育的重點由感覺練習轉向抽象的智力活動。

  第三個時期(12~18歲)是青春期。這一時期變化之大使人回想起第一個時期,它又可分成兩段:12~15歲和15~18歲。這一時期的人不僅在生理上有許多變化,身體達到完全成熟,而且有理想,產生愛國心和榮譽感,能根據自己的興趣探索事物。因此,可以對他們進行像成人那樣的宣傳教育。

  綜上所述,蒙台梭利把兒童的發展解釋為在先天的因素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生命潛力的不斷展現,揭示了這種發展過程的動態性、節律性和階段性的特徵,強調了主體的能動性在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並主張根據兒童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採取相應的教育方式。這些思想不僅在當時具有革新的意義,至今仍有其合理性。但蒙台梭利受其宗教世界觀和科學發展水平的限制,有把兒童生命本能的作用誇大和神秘化的傾向,過高估計了兒童的自塑能力,並把這種能力視為某種先天的東西。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