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外國學前教育史> 二、教育基本理論

二、教育基本理論

2024-08-14 19:40:44 作者: 周采 楊漢麟

  赫爾巴特在哲學上企圖調和唯理主義與經驗主義之間的矛盾,認為僅憑感覺或僅憑理性都不能真正認識事物。人的認識活動就是通過經驗獲得材料,再通過心智活動從經驗中產生觀念,並不斷地依靠舊的觀念來同化新的觀念,形成「觀念團」的統覺過程。赫爾巴特最早宣稱心理學是一門科學。在他的心理學思想中有辯證法的因素,如觀念的對立與融合的思想、意識閾限轉化的思想等。此外,他的無意識說和意識閾概念,對心理活動研究的數量分析等,對費希納心理物理學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都有直接的貢獻。

  赫爾巴特努力賦予教育學以科學的形式。他把倫理學和心理學作為教育學的基礎,前者說明教育的目的,後者指明教育的方法。赫爾巴特認為,有5種永恆不變的道德觀念,它們是人類道德的基礎。這些觀念是內心自由、完善、仁慈、正義和公平。它們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希望建立理性社會的要求。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培養具有這5種道德觀念的人。赫爾巴特指出,教育者的首要科學就是心理學,並第一次把心理學作為基礎理論來闡明教育學問題。他強調教師不僅要學習心理學,還應隨時觀察和分析研究兒童的個性。

  赫爾巴特將教育過程分為相互聯繫、前後銜接的三個部分:管理、教學和訓育。管理的目的和中心任務是要克服兒童「不服從的烈性」,以便為教學和訓育創造秩序。教學是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手段,以激發學生多方面的興趣,使學生具有能正確地決定意志的思想範圍。赫爾巴特提出經驗的、思辨的、審美的、同情的、社會的和宗教的6種興趣,並在此基礎上擬定了廣泛的課程體系。他依據其統覺心理學,提出了教學形式階段的理論,認為教學過程即是形成學生觀念體系的過程,並將教學過程分為清楚、聯想、系統和方法四個階段。這個理論被認為「在當時相當有助於教師教課和學生掌握知識,是教學論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為提高教學質量做出了卓越的貢獻」。[51]該理論反映了認識過程的基本規律,即直覺—抽象—應用。即便在當代的一些教學理論中也能發現它的影響的痕跡。訓育即道德教育。在赫爾巴特的教育體系中,德育問題既是貫穿一切、貫穿始終的綱,又是專門的組成部分。在他看來,訓育不同於管理,它應具有陶冶性;它應建立在道德觀念的基礎上,要使受訓者心悅誠服,使其形成道德性格。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