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高價」,讓對方樂呵呵當「冤大頭」
2024-10-11 17:06:10
作者: 謝嵐
有句俗語叫作「開門做生意,就高不就低」,創業之始,千萬不要給自己定位太低。尤其是給商品定價時,別以為便宜就能大賣,便宜就能吸引顧客,現實往往是越貴的反而越能吸引顧客。
生活中,我們就經常遇到這樣的情形:款式、皮質差不多的一雙皮鞋,在普通的鞋店賣80元,而在大商場的櫃檯卻賣到幾百元,但總有人願意買。1.66萬元的眼鏡架、6.88萬元的紀念表、168萬元的頂級鋼琴,這些近乎「天價」的商品,往往也能在市場上走俏。
人們常有一種固執的觀念,認為越貴的東西越好,而不管它的質量和價格是否真的成正比例。
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曾發生過一件有趣的事情。一家印第安人開的珠寶店裡,老闆正為採購到一批脫不了手的綠寶石發愁。雖然是旅遊的旺季,但他的綠寶石卻總也賣不掉。最後,老闆由於急著去外地談生意,臨走的前一天晚上,氣急敗壞地給售貨員留了一張紙條:「綠寶石以1/2的價格賣掉。」老闆打算虧本清倉。
幾天後,老闆從外地回來了,發現那批綠寶石已被搶購一空,再查價格,不禁喜出望外。因為那批綠寶石不是以原價的一半銷售出去的,而是賣出了兩倍的價錢。原來,店員們把老闆留下的指令誤認為是按1至2倍的價格賣掉。他們都沒有想到,價格提高後,購買者反而越來越多,本以為會積壓的綠寶石卻成了搶手貨。
其實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作「凡勃倫效應」。很多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就高不就低,他們常常有一種通過購買高價商品來獲得身份認同和顯示自己的社會地位的心理。他們購買商品的目的已並不僅僅是為了獲得直接的物質滿足和享受,更大程度上是為了獲得一種心理上的滿足。
本章節來源於𝙗𝙖𝙣𝙭𝙞𝙖𝙗𝙖.𝙘𝙤𝙢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消費會隨著收入的增加而逐步由追求數量和質量過渡到追求品位格調上來。了解了「凡勃倫效應」,我們可以利用它來探索新的經營策略。比如憑藉媒體的宣傳,使商品附帶上一種高層次的形象,給人以「名貴」和「超凡脫俗」的印象,從而加強消費者對商品的好感。
這種轉換在消費者從購買數量、質量階段過渡到感性購買階段時,是完全可能的。尤其是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感性消費已經逐漸成為一種時尚,而只要消費者有能力進行這種感性購買,「凡勃倫效應」就可以被有效地轉化為提高市場份額的營銷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