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情緒不穩定
2024-10-11 16:24:14
作者: 王寧
「以自我為中心」是孩子早期自我意識發展的一個必然階段,具體體現為:凡事以自己為大,一旦別人不順著自己的要求就大哭大鬧。再加上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把孩子當成掌中寶,集全家之力對孩子進行全方位照顧,進一步加深了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
媽媽帶8歲的女兒去參加朋友的生日宴,宴會的氣氛很好,媽媽正跟朋友聊著天,女兒卻突然大哭起來,媽媽趕緊問她怎麼了,她也不說,只是坐在椅子上不停地哭。
安慰了好一陣後,女兒不哭了,媽媽繼續跟朋友們聊天。沒過多久女兒又把碗打到了地上,再次哭了起來。媽媽想了一下才明白,大家都忙著說話,女兒覺得自己被忽視了,才會用哭鬧來吸引大人的注意。
媽媽很尷尬,只好抱起女兒一直哄。女兒是家裡唯一的孩子,全家人都寵著她、護著她,姥姥姥爺、爺爺奶奶也都圍著她轉,導致現在一有不順心就知道哭。媽媽覺得很煩惱,長此以往,可怎麼辦啊?
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容易情緒不穩定、交際能力差、對人愛搭不理的,因為他們眼睛裡只有自己,看見什麼就要什麼,搶其他小孩玩具,全世界都要圍著他轉。孩子幼年時,這種性格可能沒什麼,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性格就會惹人厭煩了。比如網絡上流行的「熊孩子」,多半都是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而在旁人看來,「熊孩子」是沒有教養的。
孩子對世界沒有什麼判斷,他們以自我為中心說明開始有自我意識,這是好事。但這個階段父母的教育要是跟不上,孩子就可能把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發揚光大」。尤其是獨生子女更容易發生這種情況,做事不考慮其他人的想法,全家人又太過溺愛,孩子就會變得任性而嬌氣。
本書首發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劉女士因為工作繁忙,就把兒子送到鄉下爺爺奶奶那裡住了半年。半年後接回來發現兒子性格變了好多,脾氣暴躁,什麼都要,不給就哭。送兒子去上學他也不去,說學校里有人欺負他。
跟爺爺奶奶溝通後才知道,原來是爺爺奶奶對這個小孫子過於溺愛,在鄉下整天圍著小孫子轉,小孫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半年時間就把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養出來了。
一般來說,父母不在身邊,且由祖輩帶的孩子,會比父母帶的孩子更容易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這是隔代撫養的特點。所以,父母們要注意,即便自己平時工作很忙,也儘量不要讓老人長時間照顧孩子。一方面老人年事已高,可能會體力不濟;另一方面老人的教育觀念不夠先進,太過於溺愛孩子,容易把孩子養成「小皇帝」「小公主」。想要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父母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適當地進行挫折教育
當全家都以孩子為中心,對孩子進行全方位體貼照顧的時候,孩子就容易養成「這世界上所有人都是圍著我轉,都是為我服務」的思維習慣。這個時候,父母就需要讓孩子知道他在家裡的「地位」並不是「高人一等」的,該批評就得批評,該拒絕就得拒絕。不要什麼事情都順著孩子的想法,讓他明白這個世界不會圍著他轉。
讓孩子了解別人的感受
一個不了解別人感受的人,是很難體諒別人的。父母可以適當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每天賺錢很不容易,照顧他也很操心費力,讓孩子懂得關心父母,理解父母的感受,就會少很多撒潑打滾的情況。對孩子進行「同理心教育」,遇事讓孩子多想一想,假如別的小朋友也對你這樣,你會怎麼想?讓孩子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逐步改掉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習慣。
幫助孩子正確地評價自己
現在很多父母愛給孩子誇獎式教育,哪怕孩子完成一件很小的事,父母也會當成很了不得的大成就來讚美,吹捧多了就會使孩子逐漸變得自大,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是正確的。讚揚孩子的閃光點是對的,但是不能太過分,包括周圍的鄰居、朋友都要正確評價孩子,讓孩子明白自己的真實能力。
有一個孩子從小學鋼琴,拿過幾個全市少年組鋼琴表演大獎,周圍人都對孩子讚賞有加。而她的父母卻不斷告訴她:你的鋼琴彈得好是你長時間練習的結果,需要更加刻苦練習才能有更大成就。這樣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始終腳踏實地,避免了驕傲情緒的產生。
除此之外,有些父母不願意讓孩子參加集體活動,擔心孩子會吃虧。事實上,讓孩子經受些挫折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尤其在與同齡玩伴的交往中,孩子能更快地適應人際關係的規則。如果孩子從小到大都被家長圍繞,很少跟其他小朋友接觸,將很難融入社會和集體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