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的愛總是不被接受

2024-10-11 16:22:17 作者: 王寧

  案例一:

  「囡囡啊,昨天你張阿姨給我介紹了一個小伙兒,對方剛從國外留學回來,一表人才,你去看看,合適就定下來。」

  「媽,我現在還不想結婚。」

  「女孩子不結婚怎麼成?媽這是為你好,女孩子再優秀,賺的錢再多,也不如找個好老公……」

  本書首發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行了行了,別跟我念叨您那一套老思想,我知道自己在幹什麼。」

  案例二:

  「兒子啊,大學畢業後直接到爸爸的公司上班吧。」

  「不要,我想自己創業。」

  「自己創辦公司不是那麼容易的,爸爸都給你安排好了,你先在咱家的公司熟悉一段時間,然後直接接爸爸的班,會少走很多彎路,爸爸那會兒……」

  「行了行了,別跟我念叨你那會兒多麼不容易,我自己的路自己走。」

  「我是為你好,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

  …………

  這樣的情景處處可見:父母明明付出了許多,用盡所有辦法去關愛子女,結果卻遭到了孩子的埋怨。是孩子不懂事、不孝順嗎?當然不是!是因為在孩子眼中,父母對自己的這份關愛並不是他們所需要的,才導致這份愛被孩子冷冰冰地擱置,而不是被他們所接受。時間一長,父母心裡受傷的同時還可能會覺得自己「簡直養了只白眼狼」,孩子也會覺得父母「整天瞎操心」,彼此之間不理解,家自然越來越冷漠了。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面是因為父母在付出關愛的同時,其實許多時候是在享受那種被需要、被感激的滿足感,而非真正在意子女是否需要;另一方面,父母多是從自己的角度來看待與子女之間的相處,並沒有真正了解孩子所需要的是哪一種關懷。

  很多父母因為自己小時候生活艱難,當有了孩子後,就會想方設法地滿足孩子的需要,覺得讓孩子享受到最好的環境就是對孩子最大的愛。但真正的愛不是無原則的愛,過分關心、過分保護、無條件的愛也不是真愛。尤其面對競爭激烈的未來世界,溺愛帶給孩子的只有懦弱和無能,等待孩子的只能是失敗。孩子習慣了這樣的家庭環境,也會覺得父母並不是真的愛自己,只是在不斷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

  因此,父母在給予孩子關愛的時候,不妨只給孩子一個建議。既然是建議,就不是強制的。孩子可以選擇採納,也可以選擇不採納,讓孩子可以有自己的選擇。這就既給了孩子必要的指導,又尊重了孩子的主動性,不至於讓家庭教育陷入教條主義。

  兒子大學畢業了,想和同學一起創業,爸爸說:「你剛畢業,關於經營管理方面的知識還有些欠缺。所以我建議你先去學習,如果你非要去做的話,也可以,但後果自負。」

  很多人都認為爸爸對孩子真是縱容,這麼大的事竟然讓孩子自己拿主意。實際上,爸爸是在尊重孩子的選擇,並且讓他學會承擔後果。

  試想一下,如果兒子創業失敗,真真切切地知道了創業不是那麼簡單的事,相信他以後就不會好高騖遠了。

  愛的表達有很多種形式,最關鍵的是要採用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比如你幫孩子報鋼琴課外培訓班,但孩子的興趣可能不在這方面,所以對你的安排非常不滿,結果錢沒少花卻達不到預期效果;你選擇了送禮物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關心,但孩子可能只想讓你陪他吃一頓晚飯,其他什麼也不要;你看孩子單身一人就催著他儘快戀愛結婚,但孩子可能更享受單身的自由。

  所以,父母在表達愛意前,一定要先了解孩子是否願意接受並認同這種方式。如果孩子沒法接受,那就換一種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或是在不同場合及情況下,運用不同方式,只要你的孩子能感受到並喜歡,那就對了。

  一個沐浴著父母真愛的孩子,一個熱愛父母也對別人抱有愛心的孩子,永遠不會悲觀,也不會覺得孤獨、寂寞、彷徨,他們將會以更好的狀態去適應社會、適應人際間的交往,他們能造就和諧快樂的氣氛,給家庭帶來幸福。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