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勝有聲

2024-10-11 15:34:08 作者: 金文

  19世紀60年代晚期,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梅拉比安提出了「7%-38%-55%定律」:人們在交流的時候,情緒信息中只有7%來自我們所使用的語言,而另外38%則來自語氣,剩下的55%來自其他非語言性的身體表達,即所謂的「肢體語言」。

  梅拉比安的這一觀點在此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人們相信,只要會觀察小動作,便能推斷一個人內心的想法。

  有些肢體語言,我們天生就能讀懂,並不需要後天的學習。例如,奧運會和帕運會上,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運動員在贏得了比賽的勝利後都會不自覺地做出相同的姿勢:他們高舉雙臂,抬起下巴以示勝利,即使盲人也不例外。還有熱烈的掌聲,同樣是人類通用的傳達思想和心情的表達方式和溝通形式。對於這個動作的發出者來說,掌聲表達的是肯定、鼓勵和擁護;而對於接收者來說,則是成功、收穫和榮耀。表示失敗的動作也同樣一看就明白:彎背,垂肩,有的人還會用手抓撓頸背,然後踢起塵土或腳邊任何可踢的東西,埋著頭慢慢走向休息處。

  肢體語言雖然無聲,但其具有的鮮明而準確的含義,卻與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譬如,星期天,忙碌了一上午的妻子吃完午飯後剛睡著,丈夫輕輕打開窗戶準備讓正在樓下玩耍的女兒回家做作業。為了不吵醒妻子,丈夫沒有大聲呼喊女兒,而是朝她招了招手。女兒看見爸爸的手勢後,頓時明白了爸爸的意思,便迅速朝家走來。這時,丈夫抬手一看表,不到一點半,心想還可以讓女兒再玩一會兒。於是,丈夫又向正朝家走來的女兒揮揮手。女兒看見爸爸的這個手勢後,稍微一想,便又調轉頭,興高采烈地和夥伴們玩去了。整個過程丈夫沒有說一個字,僅憑兩個簡單動作,便和女兒完成了兩次「無聲勝有聲」的溝通。

  同理,大街上的交通警察指揮來來往往的汽車和行人,靠的也是這種無言的體語。而一些目的性很強的動作,則完全可以看作一種行為的信號。譬如,書店裡,某個人踮著腳去拿書架上的一本書。然而,儘管他已把腳踮得很高,還是夠不著。這時,他旁邊身材較高的營業員注意到了他的這個動作,於是,從架上拿了那本書遞給了這位顧客。營業員是怎麼知曉這位顧客的心理的呢?這正是因為顧客的動作表現了一種難以被人忽視的窘境:「我需要幫助!」

  

  還有些肢體動作,比如咬嘴唇、摸鼻子、揉眼睛、摩擦前額、傾斜身體、抱手臂等,所表達出的信息並不是那麼明顯和絕對,這就需要我們結合具體的場景去揣摩、推敲。假若揣摩得正確,你就能發現一些人們不願表露的真實想法。比如,一位年輕女孩告訴她的心理醫生,她很愛她的男朋友,與此同時卻又下意識地搖著頭,眨眼速度也比較快,這就否定了她的話語表達。

  可見,在與人面對面交流時,要想真正了解交談對象的話語意思,在認真傾聽其述說的同時,還必須認真解讀對方的體語。他的一顰一笑、舉手投足,都在傳達著他的真實想法。同樣,對方也可以通過肢體語言了解到我們內心的真實想法。所以,開始關注並探究肢體語言的密碼吧!那些曾經被你忽視的非語言信息才是讀懂對方心思的最可靠的資源。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