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王陽明:如何找回你強大的內心> 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遷怒於人

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遷怒於人

2024-10-13 15:46:16 作者: 王建軍

  怒所不當怒,是怒鬼迷。

  在王陽明看來,一個人不該發怒時發怒,就是被怒鬼迷住了心竅。這種怒其實就是人們常說的遷怒他人的行為。「不遷怒」語出《論語·雍也》,意在勸誡人們有什麼不順心的事,有什麼煩惱和憤怒,不要將其發泄到別人身上去,不要拿不相干的人當出氣筒。

  遷怒他人是許多人都會犯的過錯,被遷怒的對象往往是人們身邊最親近的人,即家人和朋友,主要原因在於人們認為家人和朋友會給予自己足夠的包容和忍耐,而且即使他們出言反駁,也不會用惡毒的語言攻擊,因而也就不容易破壞彼此的情感。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踢貓效應」,說的是「遷怒」帶來的連鎖反應。

  A是一家公司的市場部主管。一日,A在上班時因為堵車心情不好,而且還被警察罰款,來到公司後他一臉陰沉。這時,A的下屬B因為工作來找A匯報,B理所當然地成了A的情緒宣洩對象。B莫名其妙地被上司批評了一頓,本來很好的心情一下子也變壞了,而且一整天都悶悶不樂。晚上下班回家,B的兒子小C看到爸爸回來,很得意地將自己在幼兒園畫的畫拿給爸爸看,希望得到爸爸的表揚。B很煩躁,不僅沒有表揚兒子,反而罵了他一頓,說他瞎胡鬧。小C莫名其妙地被爸爸罵了一頓,心裡十分委屈,卻又不知道說什麼。這時,他家的貓經過他面前,小C狠狠地踢了貓一腳……

  

  故事中的每一個人都犯了「遷怒」的錯誤,從而導致這種壞情緒不斷地延續下去,為生活帶來了無窮無盡的苦惱。

  國學大師南懷瑾在一篇雜談《天吶!媽呀!》里列舉了這樣一個故事: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普魯士的著名宰相俾斯麥與國王威廉一世共同協作,使以普魯士為中心的德國強盛起來。威廉一世的脾氣向來不好,因為處處受到俾斯麥的約束,回到後宮時經常氣得亂砸東西。一次,皇后問他:「你又受了俾斯麥那個老頭子的氣?」威廉一世說:「對呀!」皇后說:「你為什麼老是要受他的氣呢?」威廉一世說:「你不懂。他是首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下面那許多人的氣,他都要受。他受了氣哪裡出?只好往我身上出啊!我當皇帝的又往哪裡出呢?只好摔茶杯啦!」因為不能遷怒,所以威廉一世只好隱忍,而在他的隱忍之下,德國變得強盛起來。

  遷怒往往會帶來一系列不良後果,如果我們能修煉自己不遷怒於人的品德,久而久之自己的性格也會發生轉變,個人修養也會得到提高。

  不遷怒也符合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忠恕」之道。孔子說人不應當把對自己的要求套用在別人的身上,自己能做到,不必非要求別人做到。遷怒也是這個道理,人的心中有憤恨,不要拿別人當出氣筒,自己消化了豈不是更好,還顯得很有涵養。

  王陽明追求內心的平和中正,因此他一再告誡人們不要動怒,更不要在不該發怒的時候發怒,尤其是不要遷怒別人,以免給他人和自己帶來傷害。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