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來,別讓網際網路引起發燒
2024-10-13 15:39:19
作者: 希文
大數據流量時代應該是很恐怖的,因為我們都不知道什麼叫大數據。流量之大也令人不可想像。我說的大數據與業界說的也不一樣,業界說的大數據,不是大,而是搜索,如鄔賀銓院士說的,數據的挖掘、分析、歸納、使用,使數據創造出價值。我說的大數據是指數據流的波濤洶湧,指不知道有多麼大的數據要傳輸與儲存。當然我們希望傳輸的是淨水,但我們也阻擋不了垃圾信息的來回被傳輸與儲存,使得大數據更大。不要為網際網路的成功而衝動,我們也是網際網路公司,是為網際網路傳遞數據流量的管道做鐵皮。能做太平洋這麼粗的管道鐵皮的公司以後會越來越少;做信息傳送管道的公司還會有千百家;做信息管理的公司可能有千萬家。別光羨慕別人的風光,別那麼網際網路衝動。有網際網路衝動的員工,應該踏踏實實地用網際網路的方式,優化內部供應交易的電子化,提高效率,及時、準確地運行。我們現在的年度結算單據流量已超過兩萬五千億(人民幣),供應點也超過五千個。年度結算單據的發展速度很快會超過五萬億的流量。深刻地分析合同場景,提高合同準確性,降低損耗,這也是貢獻,為什麼不做好內「網際網路」呢?我們要數十年地堅持聚焦在信息管道的能力提升上,別把我們的巨輪拖出主航道。
——摘自《任正非新春講話》
2013年,「大數據」作為一個新名詞活躍在世界舞台上,然而,任正非在面臨這一時代機遇的時候,卻坦然承認:我不知道什麼叫大數據。在眾多企業近乎瘋狂地追逐「大數據」的時候,華為還不知「大數據」為何物,不得不說,這是華為在新時代下面臨的一個新的危機。但是,華為必須跟進,因為這是時代的趨勢。所以,任正非在2014年新春講話中便提出了「聚焦大數據」的說法。
從國內市場走向全球化,從細節到只專注核心業務甚至連IT服務都外包,到戰略上業務布局穩紮穩打不求冒進……之前二十餘年的每一步,華為雖然走得慢,但都很踏實。大數據時代,任正非還會繼續帶著華為以這樣的方式前進嗎?信息稍縱即逝的時代,華為的這種沉穩性格還能夠繼續維持嗎?
對此,一部分華為人開始擔憂了,而且這種擔憂並不是杞人憂天。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進步,與IT技術行業的日臻成熟,同行之間的競爭程度越來越激烈,華為與一般同行之間的差距正日漸縮小。若是將比較的對象擴展到世界範圍,華為所承受的壓力就更大了。據統計,2013年,我國前百家軟體企業的業務收入為3667億元,同比增長8%,而2012年IBM、微軟的軟體業務收入分別為848億美元和600億美元;從企業效益看,2012年財年,我國400家樣本軟體企業利潤總額902億元,而IBM實現淨利潤166億美元(利潤率超過16%),微軟實現淨利潤169.78億美元(利潤率超過24%),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我國的IT企業都與世界先鋒企業有著較大的差距。在如此不利的情況下,華為該不該爆發,拔得互聯時代的頭籌,屹立在時代的巔峰呢?
對此,任正非有不同的看法。一直以來,華為的成功運轉,主要依靠兩個輪子,一個是商業模式,另一個則是技術創新。華為較有優勢的管道都具備這兩個輪子,然而這兩個輪子卻從來沒有照顧到華為的終端,以至於出現了「終端沒有黏性」的局面。因此「做到終端有黏性,能夠抓住顧客的需求」成了華為改進產品的一個重要方向,而不是盲目追隨網際網路,丟掉自己的根本。
實際上,任正非很早以前就注意到了這個現象,而且他非常肯定地表示,終端的「大發展時期」很快就要到來,然而以華為目前的狀態來說,很難完全把握住這個時代的機遇,因此為終端轉型就顯得迫在眉睫。任正非曾經對終端的轉型提出了四點要求:要有盈利能力,要有持續發展的能力,不能出現惡意庫存,要管理好風險。正因為如此,榮耀3C這一電商品牌成功地在2013年年底獨立出來,並且吸引電商市場的高度關注。截至2014年,華為榮耀3C已經擁有了400萬穩定的用戶,為華為在終端的轉型形成了一個突破口。
然而,僅僅做到這樣的程度是不夠的。大互聯時代下,網際網路思維已經對傳統商業模式造成了巨大的衝擊,凡事似乎只能與網際網路「牽線搭橋」才有生存下來的可能。對此,任正非警示道:「不要著急,慢慢來,別讓網際網路引起你們發燒。」在任正非看來,網際網路仍舊只是一個媒介,而產品本身始終會是銷售業績的核心。面對網際網路的洶湧來襲,任正非強調,華為終端應該擺脫規模效應,提高利潤率,這是整個工作的核心,在這一前提下,電商模式也必須同步發展,畢竟這是跟上時代腳步的必要工作。但不能為了網際網路而網際網路,為了業績而擴大規模,這對於提升華為的實際競爭力沒有任何幫助。
韜光養晦,在不占優勢的時候追隨趨勢,厚積薄發的未來才是製造趨勢的最佳時機。華為的眼下是要把消費者作為真正的事業中心,沉住氣,打造能夠影響消費者的品牌。這是當下最適合華為的選擇。
本章節來源於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