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棄抱怨,在反省中成長
2024-10-11 13:56:01
作者: 厲鋮
很多中國銷售員喜歡抱怨客戶,抱怨老闆,但就是不會反省,認識不到自己身上的缺點和毛病,結果是屢犯錯誤難以獲得提升或成長。只有善於反省,才不會重複犯錯誤,才能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
[案例一]
新約聖經里就有一則這樣的故事:對基督懷有敵意的巴里賽派人,有一天,將一個犯有姦淫罪的女人帶到基督面前,故意為難耶穌,看他如何處置這件事。如果依教規處以她死刑,則基督便會因殘酷之名被人攻訐,反之,則違反了摩西的戒律。基督耶穌看了看那個女人,然後對大家說:「你們中間誰是無罪的,誰就可以拿石頭打她。」
喧譁的群眾頓時鴉雀無聲。基督回頭告訴那個女人,說:「我不定你的罪,去吧!以後不要再犯罪了。」
[案例二]
日本近代有兩位一流的劍客,一位是宮本五藏,另一位是柳生又壽郎。宮本是柳生的師父。
本章節來源於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
當年,柳生拜師學藝時,問宮本:「師父,根據我的資質,要練多久才能成為一流的劍客呢?」
宮本答道:「最少也要10年罷!」
柳生說:「哇!10年太久了,假如我加倍努力地苦練,多久可以成為一流的劍客呢?」
宮本答道:「那就要20年了」。
柳生一臉狐疑,又問:「如果我晚上不睡覺,夜以繼日地苦練,多久可以成為一流的劍客呢?」
宮本答道:「你晚上不睡覺練劍,必死無疑,不可能成為一流的劍客」。
柳生頗不以為然地說:「師父,這太矛盾了,為什麼我越努力練劍,成為一流劍客的時間反而越長呢?」
宮本答道:「要當一流的劍客的先決條件,就是必須永遠保留一隻眼睛注視自己,不斷地反省。現在你兩隻眼睛都看著一流劍客的招牌,哪裡還有眼睛注視自己呢?」
柳生聽了,滿頭大汗,當場開悟,終成一代名劍客。
第一個故事告訴我們,當要責罰別人的時候,先反省自己可曾犯錯。蘇格拉底說:「沒有經過反省的生命,是不值得活下去的。」有迷才有悟,過去的「迷」,正好是今日「悟」的契機。因此經常反省,檢視自己,可以避免偏離正道。
我們從第二個故事得到的啟示則是,要當一流的劍客,光是苦練劍術不管用,必須永遠留一隻眼睛注視自己,不斷地反省;要當一流的推銷家,光是學習推銷技巧也不管用,也必須永遠留一隻眼睛注視自己,不斷地反省。要真正認識自己,必須依靠自己與別人,自己就是前述的自我剖析,別人就是他人的批評。由於自我剖析往往不夠客觀與深入,因此得依賴他人的批評。
所謂「反省」,就是反過身來省察自己,檢討自己的言行,看自己犯了哪些錯誤,看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般地說,自省心強的人都非常了解自己的優劣,因為他時時都在仔細檢視自己。這種檢視也叫作「自我觀照」,其實質也就是跳出自己的身體之外,從外面重新觀看審察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是最佳的選擇。這樣做就可以真切地了解自己了,但審視自己時必須是坦率無私的。
能夠時時審視自己的人,一般都很少犯錯,因為他們會時時考慮:我到底有多少力量?我能幹多少事?我該幹什麼?我的缺點在哪裡?為什麼失敗了或成功了?這樣做就能輕而易舉地找出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為以後的行動打下基礎。
主動培養自省意識也是一種能力,要培養自省意識,首先得拋棄那種「只知責人,不知責己」的劣根性。當面對問題時,人們總是說:
「這不是我的錯。」
「我不是故意的。」
「沒有人不讓我這樣做。」
「這不是我乾的。」
「本來不會這樣的,都怪……」
這些話是什麼意思呢?
「這不是我的錯」是一種全盤否認。否認是人們在逃避責任時的常用手段。當人們乞求寬恕時,這種精心編造的藉口經常會脫口而出。
「我不是故意的」則是一種請求寬恕的說法,通過表白自己並無惡意而推卸掉部分責任。「沒有人不讓我這樣做」表明此人想借裝傻矇混過關。
「這不是我乾的」是最直接的否認。
「本來不會這樣的,都怪……」是憑藉擴大責任範圍推卸自身責任。
找藉口逃避責任的人往往都能僥倖逃脫。他們因逃避或拖延了自身錯誤的社會後果而自鳴得意,卻從來不反省自己在錯誤的形成中起到了什麼作用。
為了免受譴責,有些人甚至會選擇欺騙手段,尤其是當他們是明知故犯的時候。這就是所謂「罪與罰兩面性理論」的中心內容,而這個論斷又揭示了這一理論的另一方面。當你明知故犯一個錯誤時,除了編造一個敷衍他人的藉口之外,有時你會給自己找出另外一個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