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拿得起放不下的兩晉史(2冊)> 第二十二節 六路大軍齊伐吳

第二十二節 六路大軍齊伐吳

2024-10-11 12:21:15 作者: 舊時艷陽

  時間進入咸寧五年(279)秋季,王濬、杜預接連上書,力主滅吳。

  當他們的奏章送達時,司馬炎正在跟張華下棋。張華推開棋盤,垂下雙手,說道:「陛下是聖君,現在我們國富民強,兵士戰鬥力旺盛,相反,東吳孫皓昏庸殘暴,殺害賢良,已經眾叛親離。如果現在興兵討伐,可以輕鬆地平定東吳,活捉孫皓,請陛下不要再遲疑!」

  這時候西北戰場捷報頻傳,司馬炎也認為是時候解決東吳的問題,一統天下了。咸寧五年(279)十一月,司馬炎開始分兵派將,命鎮軍將軍琅琊王司馬伷出塗中(今安徽滁州市一帶),安東將軍王渾出江西(長江以西),時任豫州刺史、建威將軍的竹林七賢之一王戎出武昌(今湖北鄂州市),平南將軍胡奮出夏口(夏水注入長江處),鎮南大將軍杜預出江陵(今湖北江陵縣),益州刺史王濬和巴東郡(今重慶奉節縣東)監軍唐彬則從巴蜀順長江而下。六路大軍,共二十萬兵士,東西並進,同時開拔,誓要對東吳要發動滅國大戰。同時,司馬炎任命張華為度支尚書,負責調度、運送糧草等物資。

  二十萬大軍出動,非同小可,司馬炎還要選派一位資歷老、自己信得過的元勛擔任欽差大臣,節制各路兵馬。他想到了賈充,但賈充推辭不干,因為他反對伐吳——他怕伐吳不成功自己虧掉老本。賈充推脫說自己年齡已經大了,腦子反應慢,這個重任實在擔當不起。司馬炎說:「愛卿如果不去,我就御駕親征。」賈充一看沒辦法,才不情願地接受了。司馬炎命賈充當欽差大臣、大都督,持節,假黃鉞(1),又命冠軍將軍楊濟為副都督。他們率領中央禁衛軍進駐襄陽(今湖北襄陽市),指揮調度各路兵馬。

  鎮南大將軍杜預進攻東吳江陵,安東將軍王渾進攻東吳沿邊城池和營寨,這兩路勢如破竹,攻無不克,一路前進。

  咸寧六年(280)二月一日,王濬、唐彬率領艦隊浩浩蕩蕩,順長江而下。艦隊大船長一百二十步(約一百三十二米),能載兩千多人。大船周邊以木柵為城,修城樓望台,有四道門出入,船上可以來往馳馬,又在船頭上畫上鷁(yì)鳥(一種似鷺的水鳥)的頭和各種怪獸,用來恫嚇江神。這艘艦船規模之大,史無前例。

  當年王濬在益州造大船,碎木順長江而下,布滿長江水面,建平郡(今重慶巫山縣)太守吾彥發現後,認為晉朝有進攻東吳的計劃,趕快向孫皓報告,但孫皓不以為然。

  吾彥沒有辦法,只得自己做些防禦準備。他用粗大的鐵鏈橫跨長江,固定在兩岸,形成一道鐵鏈防線,阻攔大船通過;又打鑄了大鐵錐,一丈多長(二十多米),沉到長江中,預備破壞艦船底部,使它沉沒。

  但王濬也掌握了吾彥的部署,他提前準備了方形大船,滿載身披鎧甲、手執利刃的稻草人,用以迷惑東吳士兵,然後命游泳技術精湛的士兵乘坐小船開路,鐵錐撞到小船,附著在船底,就被小船帶著順流而下,沉沒在下遊河床深處了。王濬又提前造好了非常大的火炬,長十多丈,數十個人才能摟抱過來,其上浸滿麻油,放在艦船前面,遇到橫跨江面的大鐵鏈時,就點燃火炬,一會兒工夫鐵鏈熔化斷開,航道頓時通暢。

  本章節來源於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

  二月三日,王濬攻克西陵,斬留憲等東吳大將;二月五日,攻克荊門、夷道(均在今湖北宜都市境內),斬陸晏(陸抗長子)等東吳大將。

  杜預採用疑兵之計,派牙門官(即營門官)周旨率領八百名騎兵,趁夜色掩護渡過長江,襲擊樂鄉(今湖北江陵縣西南)。周旨豎起許多面旗幟,又在巴山放起火來,遠遠望去,好像有千軍萬馬襲來。吳都督孫歆見這陣勢非常害怕,寫信給江陵督伍延說:「晉朝軍隊好像是長了翅膀飛過江的!」

  周旨等人埋伏在樂鄉城外,孫歆派兵出城迎戰,結果大敗而回。周旨又讓伏兵尾隨孫歆的軍隊進了城,孫歆沒有覺察,晉兵一直殺到了孫歆的帳幕之下,活捉孫歆而回。

  二月八日,王濬斬殺了吳水軍都督陸景(陸抗次子)。二月十七日,杜預攻克了江陵,斬殺伍延。從沅江、湘江以南地區,到交州(今越南北部)、廣州等州郡,全都聞風而降,杜預捧出皇帝符節予以安撫。至此,晉軍總共俘獲、殺死吳都督、監軍十四人,牙門、太守等一百二十多人。胡奮也順利攻下了江安。

  二月十八日,司馬炎下詔:「王濬、唐彬已經平定了巴陵(今湖南嶽陽市),要立即與胡奮、王戎一同攻擊夏口、武昌,然後順長江而下直指建業。杜預則應當安撫零陵(今湖南永州市)、桂陽(今湖南郴州市),並設法招降衡陽(今湖南湘潭市)守軍。大軍抵達後,荊州以南的地區發布文告即可招降平定,然後杜預等人各自分兵增援王濬、唐彬,太尉賈充轉移到項縣(今河南沈丘縣)駐紮。」

  王戎派遣參軍羅尚、劉喬率軍與王濬會師一起攻打武昌。吳江夏郡太守劉朗、督武昌諸軍虞昺(bǐng)也識時務地投降了。

  杜預主持召開軍事碰頭會,會上有將領說:「東吳積蓄了近百年的實力,不可能瞬間就土崩瓦解。現在正是春季,冰雪融化,雨水漸多,河水即將泛濫,行軍困難,最好等到冬季,再大舉進攻。」

  杜預說道:「從前,樂毅濟西一戰而勝(2),吞併強齊,就此立威。目前我軍兵威已振,這就好比劈砍竹子,破開數節之後,剩下的就迎刃而解,不用再費多大力氣了(這就是成語「勢如破竹」的出處)。」

  杜預面授諸將機宜,率軍直指吳都建業。

  東吳皇帝孫皓聽說晉軍南下,命令丞相張悌率丹陽郡太守沈瑩、護軍孫震、副軍師諸葛靚(jìng)等率領部隊三萬人北上渡江迎戰。

  走到牛渚(今安徽馬鞍山市西南采石磯)時,沈瑩說:「晉在巴蜀訓練水軍已經很長時間了,而我們上游部隊防守向來鬆懈,名將又相繼去世了,現在只是些年輕人在擔當重任,恐怕抵擋不住。晉的水軍必然要來到牛渚,我們應當集中兵力,守株待兔,以逸待勞,在這裡與他們決一死戰。假如有幸能夠取勝,那麼江北地區自然就太平了。如果現在渡江與晉軍交戰,一旦戰敗,大勢去矣。」

  張悌不同意,他反駁道:「我們東吳將要亡國,這是人人皆知的事實,不是今日才有的事。我擔心巴蜀之兵兵臨城下時,我軍恐懼過度,會不戰自潰。趁著現在渡江,尚且還能與晉決一死戰,如果失敗,不過就是為國捐軀,死而無憾;假如能夠取勝,那麼敵軍奔逃,我軍聲勢就將倍增,然後可以乘勝西上,在長江中游迎擊敵人,那樣就不愁不能破敵了。要是依你的計謀,恐怕兵士早都四散奔逃了!到時候坐等敵軍到來,然後君臣一起投降,沒有人為國殉難,這難道不是很恥辱的事情嗎?!」

  (1) 黃鉞,以黃金為飾的長柄斧子,古代帝王權力的象徵。假黃鉞,即把黃鉞借給大臣,有大臣代表皇帝親征的意思。

  (2) 濟西之戰發生於公元前284年,燕國軍隊奪取齊國七十餘城池,大獲全勝。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