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專註:只有專注才能走得更遠

專註:只有專注才能走得更遠

2024-10-11 11:49:23 作者: 馬利琴

  「書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任何成功都離不開專注力的保駕護航。對於孩子來說,亦是如此。專注力是孩子提高學習效果的關鍵,對其之後的人生影響也十分重大。

  明明正在上小學二年級,性格開朗,喜歡上學,喜歡與同學相處。可是,他有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上課很難進入學習狀態。老師說有時需要三五分鐘,有時需要十幾分鐘。所幸老師一般都是在上課15分鐘~20分鐘時才講重點,所以明明的成績自然也不會太差。要是遇到喜歡的課程,明明還能夠快點進入學習狀態。當然,要是不喜歡的課程,他可能一直到下課都沒辦法進入學習狀態。

  班主任老師很欣賞他,覺得明明有潛力,便給明明家打了幾次電話。當老師說到明明注意力不集中時,還沒等老師把後面的話說完,明明爸就生氣了,還沒掛電話就開始教訓兒子,甚至還說兒子不爭氣。

  明明感覺很委屈。慢慢地,開始變得沉默,臉上的笑容也沒有了。上課時,注意力更加不集中,鈴聲響了也不願進教室,厭學情緒越來越明顯。

  只要一說起孩子的專注力,有些父母就會說:「別跟我提孩子的專注力,一提我就頭疼。該說的我都和孩子說了,可是他就是聽不進。有什麼辦法?有時說他,他還跟我頂嘴。」這樣的現象在我們身邊屢見不鮮。難道孩子的專注力無法培養嗎?

  問題之所以成為問題,就是因為它沒有得到解決。事實上,有時候並不在於問題本身,而是父母的理解出現了問題。如果父母理解不準確,自然無法找到正確的解決辦法。所以,用客觀、科學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缺乏專注力這件事,也許就會發現到底是因為孩子身體缺乏營養,還是不想習慣造成他無法專注於做某件事。

  鵬飛是個慢性子的孩子,不管做什麼事,都不著急。寫作業時,鵬飛經常寫著寫著就出神、發呆,筆尖指在作業本上,思緒卻不知道飄去哪了;要不就是一直咬筆頭。做其他的事情也是如此,總是能拖就拖,毫無緊迫感。

  為了改變鵬飛這個毛病,不管他做什麼事情,媽媽都會像個鬧鐘一樣,時刻催著他。寫作業的時候,媽媽會盯梢似的關注鵬飛,不停地念叨:「你必須在一個小時內完成,時間到了我會再過來,要是到時你沒有做完,就不要吃晚飯了!」結果呢?作業是準時完成了,可是錯誤率極高,字跡也潦草。

  後來,連媽媽給他安排的家務活也幹得不細心了。媽媽以為,這是兒子的默默反抗,便嚴厲地批評了他,這裡做得不好,那裡做得不對。鵬飛急了,委屈地沖媽媽喊:「你既要求我提高速度,又要讓我做好,還總是盯著我,剛進入狀態你就催,總集中不了注意力。你到底想要我怎麼樣!」

  不停地打擾孩子,孩子自然就會做事不細心、拖拖拉拉;甚至還會給孩子造成一種壓迫感。對於年齡小的他們來說,手腦協調能力還不夠好,即使他們想要快一些,但是手上就是快不了。當他們一邊想著「要快」,一邊又不停做事時,注意力就被干擾了,到頭來可能什麼都做不好。

  

  不斷地催孩子,只會讓孩子陷入緊張氣氛,最好給孩子提供一個安靜的環境,讓他在安靜的環境中專心做事,這樣他的注意力才會集中在一件事上,專注力才會保持得更久。

  2015年夏天,我乘火車去外地,在火車上,看到這樣一幕:

  一個2歲左右的孩子不停地將手中的盒裝牛奶往地上扔,年輕媽媽撿起來給他,他又扔,持續了很久。周圍的人都感覺很心煩,年輕媽媽覺得這樣影響別人也不太好,準備斥責孩子。

  這時,中鋪一個大約8歲的小男孩,伸出頭對年輕媽媽說:「阿姨,他想學猴子,像砸堅果一樣把瓶蓋砸開。」年輕媽媽受到啟發,便撿起瓶子轉頭問孩子:「寶寶,你是想把瓶蓋打開?」孩子說:「嗯。」年輕媽媽釋然,釋然中帶著詫異與好奇。

  相對於成年人,8歲的大孩子看起來更容易理解2歲左右孩子的想法。試想,如果沒有這個8歲孩子的提醒,2歲多的孩子很可能就繼續砸下去,也許會被媽媽制止,但他下次還會這樣做,直到他認為這個方法確實不能幫他打開瓶蓋為止。

  一天,4歲的妞妞在家玩多米諾骨牌。她不停地把卡片擺好,但只要手一抖,就會不小心碰壞之前的成果。可是,妞妞依舊繼續擺,所有的過程看上去緩慢而有節奏。

  出於好奇,我就在旁邊觀察她但不打擾她,結果她足足擺了七八遍才擺好。看著這些卡片像一條龍一樣連鎖反應,妞妞臉上不自覺地露出了微笑,她茫然地環顧四周,感覺像剛從夢中醒來。

  妞妞的表現充分說明,當一個人在專注認真地反覆做一件事時,不會留意到外界的情況。事情做成之後,就會感覺完成了了不得的任務,充滿了愉悅與滿足。

  一般來說,四五歲的孩子注意力還不夠持久,總是不斷地從一件事轉換到另一件事。可是,一旦碰到他感興趣的事物,便會忘我地投身其中,專注力十分驚人。這種情況下,千萬不要去干擾孩子,讓他們多經歷這樣的體驗,更有助於他們專注度的提升。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