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東漢篇 第一章 後漢的政治
2024-10-11 10:03:59
作者: 吳晗,孟森,呂思勉,張蔭麟,岑仲勉
莽末之亂,其經過約二十年。雖然不算很久,然而蔓延的範圍很廣,擾亂的情形也十分厲害,所以民生的凋敝更甚於秦漢之間。光武帝劉秀平定天下後,亦是以安靜為治。內之則減官省事,外之則拒絕西域的朝貢,免得敝中國以事四夷。同時他又退功臣,進文吏,留心於政治,所以海內日漸康寧。明、章兩代,也能繼承他的治法。這三朝,稱為後漢的治世。
後漢的政治,壞於外戚、宦官的專權,而外戚的專權,起於和帝之世。先時,章帝皇后竇氏無子,貴人宋氏生子慶,立為太子。梁氏生子肇,竇後養為己子,後誣殺二貴人,廢慶為清和王,而立肇為太子。章帝崩,肇立,是為和帝,太后臨朝。後兄憲為大將軍,專權驕恣。和帝既長,和宦官鄭眾謀殺之,是為後漢皇帝與宦官謀誅外戚之始。和帝崩,殤帝立,生才百餘日,明年,又崩。太后鄧氏迎立安帝,臨朝凡十五年。鄧太后崩,安帝自用其皇后之兄閻顯,又寵信諸中常侍和乳母王聖等。閻皇后無子,後宮李氏生順帝,立為太子,閻皇后譖廢之。安帝崩,閻後迎立北鄉侯,未逾年薨。宦者孫程等迎立順帝,殺閻顯,遷閻後於離宮。順帝用後父梁商為大將軍。商死後,子冀繼之,專恣較前此之外戚更甚。順帝崩後,子沖帝立,一年而崩。冀與太后定策禁中,迎立質帝。質帝雖年少,而知目冀為「跋扈將軍」,遂為冀所弒,迎立桓帝。桓帝和宦官單超等合謀,把梁冀殺掉,於是後漢外戚專權之局終,而宦官轉橫。
外戚、宦官更迭把持,朝政自然很腐敗。因此而引起羌亂,還因此而激成黨禍。
羌人本住在湟水流域,後來棄湟水,西依鮮水、鹽池。莽末,乘亂內侵。光武、明、章、和四代,屢次發兵,把它打敗。然而降羌散處內地的很多,郡縣豪右都要侵凌役使羌人。安帝時,羌遂反叛。降羌本是個小寇,造反時連兵器都沒有,然而當時帶兵的人都觀望不戰,加之涼州一方面的長官都爭著要遷徙到內地,或置百姓於不顧,或強迫百姓遷徙,於是羌寇轉盛。至於羌人東寇三輔,南略益州,漢兵僅能保守洛陽附近而已。而兵費的侵漁,又極厲害。安帝時,用兵十餘年,兵費至二百四十億,才算勉強平定。順帝時,羌亂又起,兵費又至八十餘億。直到桓帝時,他任用段熲,盡情誅剿,又經過好幾年,才算徹底平定羌亂。然而漢朝的元氣,則自此而大傷了。
黨禍起於後漢的士好立名。士人初則造作名目,互相標榜,進而誹議公卿,裁量執政。這時候,遊學之風極盛,太學諸生至三萬餘人,恰好做了橫議的大本營。當時宦官兄弟、姻親布滿州郡,對其盡情懲治,自然是人情之所欲,並且也是立名的一個機會,於是宦官與名士勢成水火。桓帝也是相信宦官,宦官遂誣士人結連黨羽,誹議朝政,要一概加以逮治。後因後父竇武替他們解釋,才放歸田裡勞作,然而還是禁錮終身。桓帝崩,無子,竇後和竇武定策禁中,迎立靈帝,年方十二,太后臨朝。竇武為大將軍,陳蕃為太傅,謀誅宦官賈節、王甫等,不克,反為所殺。於是黨獄復興,諸名士身受其害,和因其逃亡追捕,而人民因之受禍的更多。善類遭殃,天下喪氣。靈帝年長,尤其相信宦官,又喜歡「私蓄」賣官、厚斂,無所不為。於是民窮財盡,而黃巾之禍又起。
黃巾的首領是巨鹿張角,借符水治病以惑眾,其徒黨遍於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角遂謀為亂,暗中署置其眾,為三十六方。約以公元184年舉事,未及期而事泄,角遂馳敕諸方,一時俱起。雖然這次起義的俱是烏合之眾,旋即被鎮壓,然自此盜賊群起,都以黃巾為號,郡縣莫能捕治。於是靈帝聽劉焉的話,改刺史為州牧,外官的威權漸重,又伏下一個亂源。
而中央又適有變故,以授之隙。先時,靈帝皇后何氏生廢帝,美人王氏生獻帝。靈帝意欲廢嫡立庶,未及行而病篤,於是把這事屬託宦官蹇碩。時何皇后之兄進為大將軍。靈帝崩後,蹇碩意欲誘殺何進而立獻帝,何進知之,擁兵不朝,蹇碩無如之何。於是廢帝立,而蹇碩亦被殺。何進因欲盡誅宦官,太后不肯,進乃謀召外兵,以迫脅太后。宦官知事急,誘進入宮,把他殺掉,進官屬袁紹等遂舉兵攻殺宦官。正當大亂之際,涼州將董卓至,京中大權遂落其手。董卓既握大權,廢廢帝而立獻帝。袁紹奔山東,號召州郡起兵討卓,各州郡推紹為盟主。董卓劫獻帝奔長安。山東州郡並無討賊的決心,各據地盤,互相吞併。而董卓暴虐過甚,為司徒王允和呂布所殺。卓將李傕、郭汜起兵為卓報仇,攻破長安,王允被殺,呂布奔東方。後來傕、汜二人又自相攻擊。獻帝崎嶇逃到洛陽,空虛不能自立。其時曹操據兗州,頗有兵力,乃召操入洛陽以自衛。操既至,遷帝都許,於是大權盡歸曹氏,獻帝僅擁虛名而已。此後,紛紛割據的人多,曹操亦一時不能平定,遂終成為三國鼎立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