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華為績效管理法> 以集體的智慧挑選接班人

以集體的智慧挑選接班人

2024-10-11 08:47:32 作者: 甘延青

  從1987年創立華為,到當下的2017年,任正非帶領著華為走過了30年的風風雨雨。人們在感慨任正非帶領華為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蹟的同時也在猜測,任正非到底會將華為的一號交椅轉給誰?

  早在2010年年底,有關華為接班人的問題就眾說紛紜,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有報導稱華為掌門人任正非以10億元人民幣的「分手費」逼走公司董事長孫亞芳。對於任正非為了讓兒子順利接班,排除異己的謠言,2010年年底任正非曾做出回應:「華為有近7萬名員工……他們將集體決定公司的命運,怎麼可能由一個人決定這個事怎麼做呢?華為不是我一個人的公司,從創立那一天起,確立的路線就是任人唯賢,而不是任人唯親!」

  一年時間過去了,關於華為接班人的話題並未隨著任正非的回應畫上句號,反而愈演愈烈。於是2011年的聖誕講話上,任正非的演說終於涉及「接班人」這一敏感話題。

  在聖誕講話中我們可以讀出三點任正非想要重點表達的思想。首先,任正非以極低的姿態做出了對自己能力的剖析,甚至用到了「傻」這樣的形容詞。這樣的任正非都能夠帶領華為走向今天,華為人怎麼能不相信下一代接班人的智慧?其次,任正非更加具體地闡釋了他2010年表達過的「集體的力量決定公司命運」這一思想,對於華為員工從創立伊始至今的貢獻給予了高度的讚揚,並希望其能繼續團結在下一代接班人身邊繼續貢獻光熱;最後,任正非提到了關注焦點之一的孫亞芳董事長,盛讚孫董事長在華為困難時期功不可沒,以此回應輿論的質疑。他說:

  我不知道我們的路能走多好,這需要全體員工的擁護,以及客戶和合作夥伴的理解與支持。我相信由於我的不聰明,引出來的集體奮鬥與集體智慧,若能為公司的強大、為祖國、為世界做出一點貢獻,二十多年的辛苦就值得了。我們對未來的無知是無法解決的問題,但我們可以通過歸納找到方向,並使自己處在合理的組織結構及優良的進取狀態,以此來預防未來。死亡是會到來的,這是歷史規律,我們的責任是應不斷延長我們的生命。

  2013年4月28日,任正非首度在公司內部郵件中明確表態:「自己的家人永遠不會接班。」按照「華為內部的消息必然會流向外界」的特點,從本質上來說,任正非已經向社會解釋了這個問題。

  對接班人的標準,任正非說了三點:「華為的接班人,除了以前我們講過的視野、品格、意志要求之外,還要具備對價值評價的高瞻遠矚,和駕馭商業生態環境的能力;華為的接班人,要具有全球市場格局的視野,交易、服務目標執行的能力,以及對新技術與客戶需求的深刻理解,而且具有不故步自封的能力;華為的接班人,還必須有端到端對公司巨大數量的業務流、物流、資金流……簡化管理的能力……這些能力我的家人都不具備。」

  任正非透露道:「二十多年前,有一個人在蘭州用背包帶,背著小交換機,坐火車到各縣、區推廣的是我的親人;在西鄉工廠做過半年包裝工,穿著褲衩,光著上身釘包裝箱,後來又在四川裝機搬運貨物,損傷了腰椎的是我的親人……臨產前兩三天還在上班,產後半月就恢復上班的是我的親人,他們都是憑自己的勞動,在華為努力工作。」任正非認為,儘管自己的這些家人為華為的進步付出了很多,但也只能算是敬業的職業經理人員,還夠不上接班人的標準,因此不會接班。任正非補充道:「公司不是我個人的,因此接班人不是我說了算,而是大家說了算。外界神化了我,其實不是這樣。創業之初,我是自視自己能力不行,才選擇了任人唯賢,如果不是這樣,也許早些年公司就被歷史淘汰了。現在公司這麼大了,不會再倒回去選擇用人唯親。由於公司是集體領導,許多成功的事,大家不知道帽子該戴在誰的頭上,就摁到我的頭上了。其實我頭上戴的是一頂草帽。」

  在接班人的問題上,任正非最擔心的不是誰來接班的問題,因為可以選擇的人很多;任正非擔心的是,公司可能因為這個問題陷入「傳統接班的怪圈」。對於這個「怪圈」,任正非分析:「人都有局限性,每個人對幹部的認識都有偏好,如果他偏好重用一部分人,另一部分人就會離開公司,這些人可是公司用幾十年的失敗培養起來的,走了對公司是損失。如果這個CEO上來,不能擔負起公司董事會所賦予的使命,董事會免掉他的職務,再換一個新的CEO上來,他走的時候又會帶走一批幹部,如此循環換幾次以後,公司就有可能走向消亡。」不深思熟慮,華為就會面臨這樣的問題。

  本書首發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究竟是將公司交給一個人好,還是交給一個團隊好?任正非說,這要視實際的情況而言。從華為的現狀來看,任正非認為,目前自己雖然身處公司總裁的位置,但也只有否決權,沒有決策權,而且這種措施已經實施了很多年,華為取得了很好的發展,說明這種做法是可取的。實行的輪值CEO制度也讓華為最終有驚無險地走到了現在,說明這種制度是有效的。「我擁有否決權,但我沒有否決過,我想否決的時候,就去和他們商量,把我的想法和大家一起磋商,沒有和將來接班群體產生硬的對抗,總體還是比較和諧友好的。」

  任正非是智慧的,他不會為輿論的聲音所左右,卻能夠用一次內部講話的力量闡釋清楚他的觀點和信念,以達到安定軍心的作用。在講話的最後,任正非更是沒有忘記提到他時時刻刻記在心頭的危機意識,以鞭策華為的員工緊密地團結在一起,不斷地前進。

  為公司挑選下一任CEO,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這對公司的長期戰略和業績影響深遠。按理說這是一個常識,每一家公司都應該有一個繼任計劃。然而,很多公司的董事會根本就沒有這樣的計劃,仿佛這是一件並不緊迫的事情。直到公司現任CEO馬上要離職了,公司董事會才開始手忙腳亂地去尋找新任CEO的潛在人選,通常這時已經有點兒晚了。

  讓我們看看那些堪稱卓越的公司是怎麼做的。在IBM、施樂和寶潔,一個新任CEO(他們通常也是公司的董事長)的重要職責,就是為自己尋找接班人。無論是即將卸任的IBM的CEO彭明盛,2010年年初卸任的寶潔CEO雷富禮,以及2009年卸任的施樂CEO安妮·馬爾卡希,他們在上任伊始就開始尋找和培養自己的接班人,這個時間跨度甚至長達10年。

  先看寶潔是怎麼做的。寶潔的董事會在指定核心職責時,把CEO繼任放在首位,其次才是戰略監管、公司治理和風險管理。寶潔的前任董事長和CEO雷富禮經常想方設法讓董事會早早介入、經常介入CEO繼任流程。為此,寶潔對董事會的工作方式進行了調整,每年董事會的第一次會議都致力於討論CEO繼任和高管領導力發展事宜。

  如果公司運營良好,內部候選人就是最佳選擇;而當公司陷入危機時,外部候選人會表現更出色。總體而言,董事會成員出身的CEO比其他類型的候選人總體表現出色,他們比外人更了解公司,比內部人更能放開手腳,而且他們很多人本身就擔任過CEO,所以他們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

  當然每個公司的情況都不相同,這也決定了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接班人選擇模式。但是一定要注意的是,接班人的選擇一旦陷入紛爭,極易造成管理層不穩、企業內部軍心不穩,因此應當得到企業內部高度重視。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