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和南懷瑾一起讀國學(套裝共4冊)> 平民為什麼要為戰爭埋單?

平民為什麼要為戰爭埋單?

2024-10-11 07:49:51 作者: 趙一

  南懷瑾先生有感於亂世戰爭給人民造成的痛苦。他引用中國台灣詩人王松的詩「不合時宜知多少,生逢亂世做人難」來說明千百年來,百姓由於戰亂生活困苦,直接面對死亡的威脅,過著非人的生活。孟子用短短几句話就描繪出了一幅亂世圖畫,即「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

  戰亂對於百姓來說就是人間的地獄,因為它是死神的盛宴。飄濺的血液,嘶啞的呼喊,鋼鐵和肉體的碰撞,生命與死神的舞蹈,這就是戰爭,沒有絲毫的猶豫,沒有絲毫的退讓,每一秒都有生命在消失。李白在《戰城南》中對戰爭的描述最是觸目驚心:「秦家築城避胡處,漢家還有烽火然。烽火然不息,征戰無已時。野戰格鬥死,敗馬號鳴向天悲。烏鳶啄人腸,銜飛上掛枯樹枝。」戰爭就是潘多拉的盒子,放出了一切罪惡,卻把希望留在了裡面。戰爭是對生命最可怕的摧殘。

  公元前262年,為了謀取六國,秦攻取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使韓國上黨郡完全與韓本土隔離。韓國想獻出上黨向秦求和,郡守不願降秦,他把韓的上黨郡17縣獻給趙國。秦國派兵攻趙。趙將廉頗駐守長平,築壘固守,相持三年,不分勝負。公元前260年,趙王急於求戰,中了秦的反間計,不滿廉頗憑險固守以疲秦軍的戰略,起用趙括代替廉頗,率兵大舉進攻。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正值年輕氣盛之時,急於取勝,結果中了秦軍詐敗之計,在長平被包圍,當時秦國的將領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大將白起。

  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趙軍廣大將士進行了艱難的抵抗,他們頑強地堅持了46天,終因斷糧以致自相殘殺,以人肉為軍糧。結果相當多的趙軍將士或戰死,或餓死,或被自家兄弟吃掉,剩下的則是饑寒交迫,求生無門。最後時刻,趙括將主力部隊分為四隊,組織輪番突圍,在武訖嶺上,趙軍遭遇秦將白起的阻截,根本無法突破重圍。趙括見狀,親率精兵發起猛烈衝擊,不幸中箭身亡。見主將被殺,群龍無首,數十萬趙軍只得向秦軍投降。這數十萬趙軍降卒被白起分散隔離,然後在毫無防範的情況下,全部被坑殺。為了震懾趙國,白起有意將其中傷、病、殘者240人釋放回趙國,長平之戰遂告結束。這一場戰爭秦軍也是傷亡慘重,據白起後來描述說,秦參戰的百萬兵士「卒死者過半」。

  長平一戰,上百萬人化為白骨。那些也是人,也是鮮活的生命,曾經在父親的嚴厲管教和母親的小曲中,蹣跚學步、奔跑、歡笑、成長、娶妻生子,而瞬間便是戰馬嘶鳴、短兵相接、廝殺,然後悽然倒下,一腔熱血流進黑色的土地里。承歡父母膝下、經營自己的家庭、享受天倫之樂已經成了一個遙遠而奢侈的夢想。在他們倒下的那一刻,腦中也許一片空白,瞬間一切就都結束了。

  戰爭不僅是將士的噩夢,也是平民的夢魘。

  平民何罪?他們卻要為戰爭埋單。這種殘酷又怎能用語言表達!前事不忘,後世之師,歷史用它鮮血淋漓的身軀向後世昭示了和平的可貴。作為後來人,我們怎能不關注、不反思呢?

  撫今憶昔,過去的千年,人類社會有了很大的進步,從愚昧走向了文明,從落後走向了繁榮,從幼稚走向了成熟,然而,戰爭的幽靈始終跟隨著我們。人類創造了歷史,也發明了戰爭;戰爭改變著歷史,也改變著人類。歷史長卷里的每一頁,都浸透了人類生命的血和淚。

  在今天,在這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來之不易的和平年代,讓我們的頭腦更加理智,讓我們的行為更加理性。遠離戰爭,遠離災難,讓和平鴿在藍天下自由地飛翔,把橄欖枝傳遞到每一個有生命的角落。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