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觀盛世,居安常思危

2024-10-11 07:49:48 作者: 趙一

  《易經》六十四卦,幾乎都是盛極而衰、物極必反的道理。細思量之,確實是這樣,古今中外,幾多盛世如蓮,綻放時炫人耳目,花開須落,落下後,只留殘夢予人追憶。

  蘇秦描寫的齊國儼然是一番盛世景象:「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蹹踘者。臨淄之途,車輦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揚。」只因為經濟繁榮,民間富庶,所以百姓沉浸於「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蹹踘」。一個個顯得志得意滿的樣子。南懷瑾先生冷眼觀盛世,認為「家敦而富,志高而揚」正是一種弊害的源頭。當一個國家經濟安定,社會繁榮,國民收入增加之後,往往就流於浪費,生活方式多半都驕奢淫逸,道德墮落,並且容易產生優越感,看輕別人。這也正是孟子說齊宣王一統天下的想法只是「緣木求魚」的道理所在。

  國家富強,百姓安居樂業,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是天下事總是禍福相依,需要辯證地對待。正如魏徵在《諫太宗十思疏》中,提醒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只有富而不驕,不一味地沉浸於歌舞昇平,好日子才會持久。歷史已經給了我們很多的教訓,唐朝由盛轉衰就是很好的一例。

  經過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的勵精圖治及唐玄宗李隆基當政的開元時期的精心治理,大唐已經達到全面興盛。自李隆基登基始,到開元二十九年,恰好是三十年。他第一年用的年號是先天,次年改為開元。古人以三十年為一世,李隆基為皇一世,天下太平富足,國家穩定,經濟繁榮,農業和手工業都有較大的發展,達到了大唐開國以來的頂峰。可凡事有興盛必有衰亡,興盛的巔峰也必是衰亡的開始。開元以後唐玄宗用人失當,任李林甫、楊國忠等為相,並且迷戀貴妃楊玉環,「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政治腐敗,奸臣當道,終於釀成安史之亂。從此,大唐盛世的景象一去不復返。

  

  大唐盛世一直是中國人嚮往的治世之極,有多少人夢回唐朝,只想一睹那富甲天下、雄視四海、寬容和諧的偉大盛世。盛唐也是外國人對古代中國的一貫記憶。但是在安史之亂的馬蹄聲中,一個盛世漸漸遠去,留給人們的是淒涼的背影和無盡的思索。唐朝為何會由盛轉衰?首先是由於國家統治者唐玄宗的腐敗,他沉迷於女色,歌舞昇平,用人不再唯賢,漸漸奢侈度日,從而喪失了治世的雄韜偉略。俗語說「上樑不正下樑歪」,一國之君已不思進取,百姓的精神狀態就可想而知了。

  國君玩物喪國,而普通人玩物則會喪志。因此,我們需要居安思危,不可一味地追求奢侈享受,揮霍浪費,不思進取。

  東漢光武帝劉秀9歲喪父,叔父將他養大。他在叔父任職的蕭縣讀書,完成啟蒙教育,後到長安太學遊學,專攻儒家經典。寄養的生活和所受的教育,使他形成了謹厚誠信、勤儉自勵的性格。

  遊學長安後,劉秀回到南陽家鄉,操持家業,從事農業生產。史稱他「樂施愛人,勤於稼穡」。由於「長於民間,頗達情偽」,深知百姓稼穡的艱難和民情的好惡,所以他為政寬簡,並致力於減輕百姓負擔。

  劉秀做了皇帝後,每日都是清晨即起,早早上朝,議政講經,很晚才退朝。他處理政務,「兢兢如不及」。太子見他太辛苦了,便勸他注意休息,他卻說:「我自樂此,不為疲也。」

  身為一國之君的他生活儉樸,不事浮華。「身衣大練,色無重采,耳不聽鄭衛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他屢次拒絕群臣「封禪泰山」的進諫,直到死前一年,才帶領百官,登封泰山。針對秦始皇時期開始形成並愈演愈烈的「厚葬」之風,他屢次下詔提倡薄葬。他自己也是這麼實踐的。在為自己修造壽陵的時候,他對竇融說:「今所制地不過二三頃,無為山陵、陂池,裁令流水而已。」他在臨終前,又下了一道詔令說:「朕無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務從約者。」因而《後漢書·循吏列傳》稱頌這個時期是「勤約之風,行於上下」。

  劉秀執政時期,就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光武中興」時期。因國君的仁厚和節儉,不勞民傷財,使得國泰民安。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這是一個已經被多次證明了的規律,孟子也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雖然我們身處和平年代,但要時時保持清醒的頭腦,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識。在努力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時,更要提高精神素養,不能一味追求奢侈享受,而是應該崇尚勤儉生活,適度消費。願我們每個人銘記「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的古訓,在日常生活中,「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