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冷眼觀盛世,居安常思危 現代知識分子應該具備的品質:承擔意識與批判精神
2024-10-11 07:49:42
作者: 趙一
知識分子,特別是人文知識分子走到現代,雖然遭遇邊緣化的困境,但還是應該有自己的立身標準,否則,即使才高八斗,一肚子錦繡文章,仍然只是繡花枕頭而已。現代知識分子究竟應該具備怎樣的素養呢?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承擔意識,一是批判精神。
民國著名記者邵飄萍有一句座右銘:「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鐵肩擔道義」正是知識分子的承擔意識。他秉持著這種精神,一肩挑起對社會、歷史、民族的重擔,辣手作文,決不妥協,結果因拒收張作霖30萬元「封口費」而慘遭殺害。這也體現了20世紀上半葉那一代知識分子「不可奪」之「志」。
現代知識分子應該對自我在社會、歷史中的角色、立場有一個選擇、認定,努力承擔起對國家、民族、人類,對歷史、時代、社會的責任。你應該清楚你是「公共知識分子」,你所代表的不是某個利益集團的利益,更不是一己私利,而是社會公共利益,是時代的正義和良知的代表。
其實,知識分子應該明白在這種「大承擔」背後,還要有一個「大生命」的觀念。如魯迅所說:「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所謂「心事浩茫連廣宇」,在知識分子的心目中,整個民族、整個人類、整個宇宙的生命都和自己的生命息息相關。只要世界上有一個生命是不自由的,你自己也不能是自由的。有人說,真正的詩人是能感受到天堂的歡樂和地獄的痛苦的。因此,你追求的個體精神自由應該包含博愛精神,也就是佛教所說的大慈悲情懷。這是一種「天馬行空」的境界,獨立不依,不受拘束,同時又可以自由出入於人我之間、物我之間、大境界中的大自由狀態,這是令人神往的。相比於這種大自由的境界,追求一己的「自由」就會使精神顯得相當狹隘,這絕不是真正的現代知識分子所為。
請記住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作為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揚者,作為民族精神的守護者,現代知識分子不僅要有「鐵肩擔道義」的承擔意識,最重要的是還要有批判精神。站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對歷史或現實做甄別和審視,對人或事進行分析和解剖,是知識分子的天然品格和性情。
現代西方的很多學者將批判精神視為知識分子的本質,以此作為判斷知識分子與非知識分子的依據。梅茲格認為:知識分子是不斷批判社會和自我批判的人,無論他們的待遇好與壞,也不管社會的發達與退步,他們因對現實的不滿而繼續批評下去。知識分子是天生的反對派,他們在社會舞台上的出現,本身就意味著潛在的革命作用,而不是由於他們效忠的對象換了。在這裡,知識分子的作用絕不是一個擺設,他們是社會的良心,是為了社會不斷進步而大膽預言的「海燕」。
我國自古就有為社會進步而吶喊的「海燕」,例如孟老夫子,但不可否認,更多的是向現實妥協的讀書人,這雖為民族之不幸,但他們的襯托使得孟子身上的人格魅力更加動人。南懷瑾先生雖然感慨孟子的命運,但也非常欣賞孟子遊走於列國,而本性不失的立身精神。他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道不同不相為謀的精神,堅持走王道路線、為天下蒼生請命、決不降格以求的品質及他敢於當面批判君王的勇氣,都體現了作為一名知識分子,其本身所蘊含的承擔意識和批判精神。這種精神是祖傳千年也不會過時的瑰寶,只要知識分子身上具備這兩種特質,相信一個國家就有希望。
然而,反觀中國知識分子的現狀,不幸的是,學界的「士氣」漸趨消解,科學家之間缺少公開的、批評性的學術交流,已屬尋常,社會批判和制度批評更成了稀缺的聲音。師承近親繁殖,唯長是尊;學界一團和氣,「老好人」主義盛行;學術缺乏創新;更多的學者「兩耳不聞窗外事」「躲進小樓成一統」,學術論文堆得山高,而百無一用。眼見得國外的知識精英們紛紛榮登諾貝爾榜,我們卻離學術的創新和批判精神漸行漸遠,有時發兩句牢騷,然後繼續保持其樂融融。
不可否認,這是一個批判精神普遍缺失的時代,「作一士之諤諤」者少之又少,不能容忍輕薄為文、無視民生,在嚴於解剖自己的同時,進行著不妥協的批判的魯迅,更是後無來者。求知只是更好的謀生手段,已沒什麼神聖可言。「著書只為稻粱謀」,市場化、商業化、逐利化,也讓學者們學會了「明哲保身」,具體表現是「唯上」「唯書」「唯權」。
可以想見,這樣的知識分子的精神是廉價的,絕對稱不上現代的,他們是精神的侏儒,甚至是社會進步的絆腳石,因為知識分子手裡掌握的是一個國家的靈魂,他們是思想的布道者,是文明的傳播者,如果他們的靈魂枯萎,批判精神萎縮,也就談不上什麼承擔意識了。一個國家若是充斥了這樣的知識分子,那麼國家的前途實在是不樂觀。
以國家和民族前途的名義,讓我們呼喚真正現代的知識分子,他們要具有承擔意識和批判精神,要有自由和獨立的思想。不渾渾噩噩,不隨波逐流,保持自己的本色和批判的鋒芒,「書生報國無他物,唯有手中筆如刀」,用一支妙筆寫盡人間不平之事。真正做到「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決不與現實妥協,用血液譜寫出一曲人類的「命運」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