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誠待人——真誠+信任=成功
2024-10-11 07:21:27
作者: 蔣巍巍,石玉峰
領導者若想得到人才,一定要採取主動,示之以誠,用誠心去感化下屬。「攻城為下,攻心為上」,以赤誠之心待人,才能得到下屬的忠心回報。
所謂「唯天下至誠為能化」,只要有至誠之德,萬物都可以被感化,何況是人。「至誠如神」,只要以至誠行天下,就會如有神助,以之育物,則萬物興盛;以之取人,則人人盡其精誠,傾其智力來輔佐。「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只要有至誠之心,即便是頑石也會點頭。
三國東吳的孫策也是稱雄一世的豪傑,他用人時,講究「赤誠待人」,因此換來很多人的耿耿忠心,太史慈就是其中一個。
漢獻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孫策發兵襲擊太史慈,太史慈兵敗,被孫策俘虜。孫策知道太史慈是賢能之人,因此並未計較三年前雙方在神亭嶺一仗自己被他打敗的恥辱,而是親自為太史慈解去繩縛,執手慰問,並坦誠地表達自己的求賢心情:「今日幸得君,願與足下共圖大事。久聞卿有烈義,為解孔融之危,冒死求救於劉備,深為敬佩。卿誠為天下志士也,但投靠未得其人,我願做足下知己,請不要擔心在我處不如意。」
孫策以誠相待太史慈,傾吐肺腑之言,然後任命他為帳下都督,在收兵班師時,又讓太史慈充當先導。這樣一番感情攻勢之後,太史慈終於被孫策的誠心打動,答應在孫策帳下效力。
當時,刺史劉繇病死豫章,所部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這對孫策來說是一個絕好時機,若能爭取到這些人馬,自己的實力將會迅速增強。但是該讓誰去完成這項任務呢?由於劉繇生前與太史慈是好友,因此孫策決定派太史慈前去。太史慈見孫策如此信任自己,決心不辜負其所託,前去豫章招安,並說:「慈有不赦之罪,將軍量同桓、文(指齊桓公、晉文公),當盡死心報德。今並息兵,兵不宜多,將數十人足矣。」同時約定兩月之內一定回來,隨後整理行裝,打點人馬而去。
孫策在任用人才上可謂有遠見卓識。有人料定太史慈此去肯定不會回來,結果只能是又多了一個敵人。而孫策力排眾議,首先,他明白太史慈的為人,認定他是「義雖氣勇有膽烈,然非縱橫之人」,是內心「秉道義,重言諾」之人;其次,他知道以自己的情感攻勢作用於這樣的人,必能以誠換誠,得到太史慈的忠心。
果然不出孫策所料,太史慈按期返回,不辱使命,安撫了劉繇的部下,充實了孫策的實力。孫策也因此更加重用太史慈,視其為自己的左膀右臂,與之共謀大業。
鬼谷子強調以誠待人,以德服人。用崇高的道德來感化人,替人排憂解難,就會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提高自己的聲望,這樣就會有更多的人依附於周圍。
中國人最講究以誠待人,講究知恩圖報。「受人滴水之恩,當思湧泉相報」,領導者若能以真誠待我,我又怎能對他不忠誠呢?因此領導者若想得到人才,一定要採取主動,示之以誠,用誠心去感化下屬。
只要與下屬肝膽相照、推心置腹,把自己的心交給下屬,與下屬榮辱與共、生死相依,急其之難、救其之危,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就一定能感動部下的肺腑,撥動部下的心弦,使他們願意真心地為你的事業效力,心甘情願地向你敞開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