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賢下士——「士為知己者死」是一種做人的精神
2024-10-11 07:21:02
作者: 蔣巍巍,石玉峰
荊軻刺秦王,乃千古絕唱。陶淵明曾經感嘆說:「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只可惜其「劍術疏」,事未成,反被秦王所殺,「壯士一去兮不復返」。人常說,士為知己者死,但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燕太子丹是如何對待荊軻,才讓他心甘情願去赴死的呢?
戰國時期,秦王嬴政一心想統一中原,不斷向各國進攻。他拆散了燕國和趙國的聯盟,使燕國丟了好幾座城。燕國的太子丹原來在秦國當人質,秦國對其很不友好,他見秦王決心兼併列國,又奪去了燕國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國,秦國便派軍隊向燕國興師問罪。太子丹恨透了秦國,一心要替燕國報仇,但是他勢單力薄,難與秦軍對陣,只好傾其家產,廣尋天下勇士,找尋能刺殺秦王的人。
荊軻是當時有名的勇士,太子丹把他請到家裡。荊軻坐定後,太子離席,給荊軻叩頭,說:「諸侯都屈服於秦國,沒有誰敢和燕國聯合。我私下考慮,如能得到天下最勇敢的人出使秦國,用重利引誘秦王,秦王貪圖這些厚禮,我們就一定能如願以償了。如果能劫持秦王,讓他歸還侵占的全部諸侯土地,那就更好了;如果秦王不答應,那就殺死他。秦國的大將在國外征戰,而國內又大亂起來,那麼君臣必定會相互猜疑。趁這個機會諸侯就可以聯合起來,擊破秦國。這是我最高的願望,但不知道把這個使命託付給誰,希望先生您給想個辦法。」
沉默了一會兒,荊軻才說:「這是國家大事,我才能低下,恐怕不能勝任。」太子丹又上前叩頭,請求荊軻不要推辭,荊軻這才答應下來。於是,太子丹尊荊軻為上卿,讓他住在上等的館舍,每天前去問候,供給他豐盛的宴席,備辦奇珍異寶,不斷地賞賜車馬和美女,像招待貴客一樣,將荊軻照顧得無微不至。後來,太子丹又對逃到燕國來的秦國叛將樊於期以禮相待,奉為上賓。二人對太子丹的這番舉動感激涕零,都發誓要為太子丹報仇雪恨。
不過,荊軻雖力敵萬鈞,勇猛異常,但秦宮戒備森嚴,五步一崗,十步一哨,且有精兵護衛,接近秦王難於上青天。於是,荊軻就說服樊於期用他的人頭騙取秦王的信任,樊於期依計而行。荊軻帶著樊於期的人頭和督亢的地圖去見秦王,這兩件東西都是秦王想要得到的。可惜,在秦王的大殿之上,荊軻未能將秦王一劍斃命,反被秦王擒殺。但是荊軻至死還笑罵秦王道:「事情之所以沒有成功,無非是想活捉你,得到歸還侵占土地的憑證去回報太子。」可見,荊軻到死都念念不忘要報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
其實,樊於期之所以能「獻頭」,荊軻之所以能捨命刺殺秦王,完全是為了回報太子丹的知遇之恩。荊軻「初出茅廬」,屢屢受挫,頗有些落魄不堪。在街市喝酒,高漸離擊築,他和著樂聲唱歌,唱著唱著就哭起來了。可以說,那時候的荊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窮困潦倒。
就在此時,太子丹通過謀士田光的推薦結識了荊軻,待之為上賓,委之以重任。這與此前荊軻的處境相比,可謂天壤之別。英雄終有用武之地,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荊軻明知道刺秦王一事凶多吉少,還是決心赴湯蹈火、鋌而走險。這種「不成功,則成仁」的精神在激勵著荊軻,使他走向了「一去不復返」之路。所以陶淵明才在詩中讚嘆說:「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也就是說,這種明知必死,但依然赴死的精神是讓人敬佩的。
鬼谷子講:「凡度權量能,所以征遠來近。」考察人的能力,對人審度權謀、衡量才能,是為了讓遠近賢士前來為我所用。隨後應確定情感的意向,要想創造形勢,干一番大事業,必須先察知自己的死黨有多少,他們的觀點與自己的觀點是否完全一致,他們是否說真心話,是否有高超的權謀韜略,還要制定圖謀大事的計謀,排比自己的隊伍,決定可重用的人物。安排好人事之後,再權衡形勢而謀圖大事。太子丹對荊軻有知遇之恩,荊軻對太子丹自是滿懷報答之心,所謂士為知己者死,荊軻拋頭顱灑熱血,正是對燕太子丹禮賢下士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