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鬼谷子的溝通技巧> 解縉之死——鋒芒畢露,不如藏鋒守拙

解縉之死——鋒芒畢露,不如藏鋒守拙

2024-10-11 07:20:32 作者: 蔣巍巍,石玉峰

  「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這副著名的對聯是明代大學士解縉所作。解縉,字大紳,洪武進士,官至翰林學士,人稱「解學士」。傳說他自幼穎敏絕倫,其母畫地為字,一見不忘;父教之書,應口成誦,是當時遠近聞名的「神童」。雖然解縉學識淵博、才華橫溢,有治國安邦之才,但是他為人耿直,剛正不阿,不畏權貴,最終因才生禍,被迫害致死。

  明太祖朱元璋特別欣賞解縉的才能,對他恩寵有加。

  解縉為人素來剛正不阿,敢言人所不敢言。他給朱元璋上了一封萬言書,指出朱元璋「御下嚴苛」、濫誅大臣、以個人喜怒為賞罰等諸多毛病,又首次提出分封親王的權力過大,恐後世會危及朝廷。解縉所言無不深中當朝弊政,然而這些都是朱元璋的大忌。從前,大臣的奏章中哪怕有暗示、隱喻這些弊政的意思,都會被嚴刑處死,甚至滅族,解縉盡言無隱,言辭也犀利無比,朱元璋卻體諒他的忠心,也不怪罪,對左右侍臣連聲誇讚解縉「高才」。

  明初宰相李善長因受胡惟庸謀反一案牽連而被殺死,舉朝無人敢言其冤。解縉卻想為李善長鳴不平,便和工部侍郎王國縉一道奏章呈上。

  朱元璋看罷奏章大怒,本想重懲王國縉,後來知道奏章出自解縉之手,只好置之不理。他也怕解縉再鬧下去令他無法收拾,便讓解縉的父親把他領回家,再讀書十年,然後再回朝做官。這算是以殘暴著稱的朱元璋最仁慈的時候了。

  為人耿直本是好事,但是身為人臣或下屬,如果不分事情之輕重,不分場合,一味地奉行耿直的原則,那麼勢必顯得有些過於固執、無所顧忌,往往會讓自己的一片忠心變成傷心。因為他忽略了自己的耿直可能在某種程度上觸犯對方的忌諱,從而在無形中成為對方的心頭隱患。

  解縉回家鄉八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即位。不過朱允炆欣賞重用的是方孝孺、齊泰、黃子澄這些人,並不重用解縉,解縉在這一時期只能默默度日。

  明成祖朱棣起兵燕京,攻取南京,解縉率先到宮中朝拜朱棣。朱棣早聞解縉的才名,馬上重用,讓他和楊榮、楊士奇、胡廣、黃淮、金幼孜、胡儼等人組成內閣,充當自己的顧問,這就是明朝內閣制度的由來。

  本書首發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解縉開始深得朱棣賞識,但是不久就又犯了老毛病,越發放言無忌,無事不敢為,鋒芒畢露,為自己種下了殺身的禍根。

  一次,朱棣在一張紙上寫了幾位朝廷大臣的名字,讓解縉品評其短長,解縉直言無所隱,把這些人的毛病揭示得淋漓盡致。這些大臣知道後,恨解縉入骨,一有機會便在朱棣面前指摘解縉的過失。久而久之,朱棣也不能無動於衷了。

  後來解縉又在朱棣要更換太子的「易儲風波」中死保太子,聯絡群臣,大造聲勢,維護太子的地位。朱棣雖迫於群臣的壓力,最終沒有更換太子,但因此遷怒於解縉。朱棣的二兒子朱高煦因沒當上太子,更是恨不得吃解縉的肉,天天尋找機會置解縉於死地。他誣陷解縉向外泄露宮廷中的秘密,朱棣也不管是否屬實,便把解縉貶為廣西布政司參議。

  永樂八年,解縉從廣西回京述職,朱棣正領兵北征,解縉沒見到朱棣,便向當時監國留守京師的太子稟報,然後就回廣西了。朱高煦知道後,便誣陷解縉趁皇上不在時私自朝見太子,圖謀不軌。朱棣因此大怒,將解縉投入監獄拷問,後命錦衣衛將他處死在獄中。解縉死時,年僅47歲。

  可嘆一代才子解縉放任文人耿直、率真之性情,屢次上疏,針砭弊政,彈劾奸佞小人。上至皇帝下至官吏,他得罪了不少人,由此導致一生坎坷,時而得寵時而失寵,時而升遷時而貶謫,直至被人迫害致死。

  《鬼谷子·抵巇》有言:「自天地之合離、終始,必有巇隙,不可不察也。」歷史上很多人才華橫溢,卻不懂政治之險惡。有人評價說,解縉對於「皇帝心理學」是一竅不通的,這才是最大最可怕的「腹中空」;他對「官場關係學」也不曾入門,這更是遭人嫉恨動搖官基的薄弱環節——「根底淺」。這雖然有些調侃,但是也說明了解縉悲劇的根源。

  「世無可抵,則深隱而待時;時有可抵,則為之謀。可以上合,可以檢下。能因能循,為天地守神。」抵巇可以抵塞縫隙,也可以用抵巇之術進行謀劃。作為一個在封建社會侍奉朝廷的文人,如果不知曉政治與權謀,只知進不知退,不善韜晦,很容易招來禍端。這是封建社會文人投身政治的一種悲劇性宿命,只有極少數精明之人才能倖免於這種命運。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