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第一印象,重新認識對方
2024-10-11 06:52:20
作者: 郭津宏
人際交往中,無意中的一個粗俗的舉止,便會讓你的形象大打折扣;一個善意的舉動,便能讓你光彩倍增,在別人心中留下良好的印象。
先來說一個事情:
某天,我和幾個朋友一起去飯店吃飯,其間朋友對漂亮的女服務員產生了興趣。
他說:「以後找老婆,一定要找個漂亮的,只有漂亮的女人具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貴的品格。」
朋友的這種「只有漂亮的女人具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貴的品格」的心理屬於典型的暈輪效應。
在說起暈輪效應之前,先來說一個大文豪普希金的故事:
普希金是俄國著名的文學家,因暈輪效應的作用吃了大苦頭。
普希金狂熱地愛上了被稱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麗,娜坦麗容貌驚人,在普希金看來,一個容貌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貴的品格。為此,他花了三年的時間去追求娜坦麗。
娜坦麗的美貌讓人如痴如醉,但智慧和品格方面,卻與普希金的希望相差很遠。當普希金每次把寫好的詩讀給她聽時,她總是捂著耳朵說:「不要聽!不要聽!」相反,她總是要普希金陪她遊樂,出席一些豪華的晚會、舞會。普希金為此丟下創作,弄得債台高築,最後還為她決鬥而死,使一顆文學巨星過早地隕落。
普希金的離去被很多人定義為紅顏禍水,但主要責任卻要歸咎於人心。
人心有這樣一種傾向:通過一個很小甚至微不足道的環節來主觀地形成對整個事情、整個事物或者整個人的評價。
這有點以偏概全的意思,就是看一個人的外貌,然後判斷他是好人還是壞人。
美容市場上有「一白遮百丑」的說法,由此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美白市場。可見,暈輪效應在生活中廣泛存在。
再來說一個發生在我身邊的案例:
去朋友的公司辦點事,看到朋友拿著一張紙,讚不絕口。
朋友說:「今天我面試了一個小伙子,字寫得非常漂亮,在現代紙筆被電腦代替的辦公室里,能把字寫這麼好的人,一定是個思路清晰、辦事果斷、認真、有條理的人,我準備憑這一點就錄用他。」
我沒有直接否定他的看法,而是給他講了普希金的故事。
講完之後,他說:「是啊,不能因為字寫得好就判斷一個人,我還要綜合評定一下。」
人際溝通中,暈輪效應不僅僅表現在通常的以貌取人上,我們還常常通過一個人的穿著打扮去判斷別人的地位、性格,以初步言談斷定他人的才能與品德等。
這種效應通過他人的傳遞,產生的效果更強。
比如,別人向你介紹一個陌生人時,表達了他的一些看法,這些看法就成為你判斷他人的主要依據。在你的心中,較長一段時期內,容易被這種依據所左右。
一個人如果被標明是好的,他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並被賦予一切都好的品質;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所籠罩,並被認為具有各種壞品質。
人的內心深處總是認為人的相貌與品質之間有著內在聯繫,這種內在聯繫表現為正比例關係。
比如說,長相比較好看的人往往會比較親切友好、富於幽默感、肯幫助別人、容易相處;而長相不好看的人會被認為心腸惡毒、冷漠、孤獨,甚至會被戴上罪犯的帽子。
這樣,某人只要有了面相的一個核心特徵,我們就會自然而然地去補足其他有關聯的特徵。這種心理是錯誤的,錯誤在於:它容易抓住個別特徵,以個別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樣,以點代面;將一些並無必然聯繫的個性或外貌特徵聯繫在一起,將這種特徵推及至另一種特徵,並且推及得非常果斷;對事物全盤否定或者肯定。
這種心理上的弱點容易把人帶入錯誤的領域,因此,要避免和克服這種戴著有色眼鏡去判斷對方的心理效應。
要實現有效溝通,首先要避免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點附加給對方。以點代面的投射傾向,往往是不自覺的,我們在與人交往時,如果沒有清醒地、理智地進行認識,就很可能產生各種偏見。
很多場合中,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以後的信息常常只扮演補充和解釋的角色。
因此,我們對待第一印象,首先一定要冷靜、客觀,思想上要具備改變甚至否定第一印象的準備。
其次,不要按照預先了解的特性將人分為不同種類:這是一種類化作用。
比如,我們常常會根據某一類人普遍的特徵進行歸類,教師是「知書達理」,商人則是「唯利是圖」,等等。
再次,要深入研究,不要以貌取人。在認識他人的問題上不應該受限於表象,而是注重了解對方心理、行為等深層特質。
最後,暈輪效應屬於心理認知上的缺陷,在儘量避免自己的心理缺陷的同時,也應該恰當利用來提高自己的人際關係。比如說,與人溝通的過程中,你對人有禮貌,即便你某些方面並不盡如人意,別人也會對你產生好感。在面試工作時,你就更應該巧妙地運用暈輪效應,把良好的第一印象展現在別人面前,將自身的一些優勢恰到好處地展現出來,給對方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從而得到對方的賞識。
人性的缺陷告訴我們,在溝通的過程中,要克服自己不要被別人的暈輪效應所影響,同時要有效利用暈輪效應為自己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