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Ⅱ 具體個案分析01
2024-10-11 06:14:43
作者: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案例一
男孩是家裡的獨生子,年僅15歲,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父母辛苦工作的同時也不忘關注他的成長,一家人過著還算舒適的生活。母親心地善良,是個很感性的人。在說起自己孩子的事情時斷斷續續的,她花費很大力氣才講完。我們沒有見過孩子的父親,但據孩子母親的描述,他應該是一個誠實、自信、熱愛家庭和精力充沛的人。男孩年齡小的時候,一不聽話,他的父親就會說:「我要是現在不好好管教,以後他就要造反。」他所謂的「管教」不是口頭教育,而是男孩一做錯事就體罰他。因此,男孩年幼時就有想當家的想法,這是他的叛逆意識的表現。這種想要支配整個家庭的欲望在那些被寵壞的獨生子中很常見。男孩的反抗傾向很早就顯現出來,具體表現為拒絕服從的習慣——只要父親不動手打他,他就絕不服從。
在此,我們稍做分析就能發現,這個男孩必然形成的突出性格特徵就是撒謊,他用謊言來逃脫父親的重罰,男孩的母親對此深感頭痛。男孩已經15歲了,但他的父母仍然無法分辨他的謊言和真話。詳細詢問後,我們得知,男孩曾在教會學校讀書。他的老師也抱怨他不服管教,擾亂課堂秩序。例如,教師沒提問他,他就大聲嚷嚷答案;有時會故意提出問題,打斷老師講課;上課期間還大聲和同學講話。他的作業字跡潦草,難以辨認。他還是個左撇子。最後,他的不良行為讓人無法容忍,他越是害怕父親的責罰,就越用謊言掩蓋自己的行為。他的父母剛開始時決定讓他繼續待在學校,但後來他們不得不把他領回家,因為老師拿他實在是沒辦法了。
這個男孩很活潑,智力水平也良好。讀完公立小學後,他去參加中學入學考試。考試那天,母親在考場外等著他,他出來後告訴母親自己能通過這次考試。一家人都很髙興,夏天還一起去鄉下度假。後來,學校終於開學了,男孩每天收拾好書包去上學,中午就回家吃午飯,還不斷談起中學的生活。有一天,他去上學,母親陪他走了一段路。過馬路的時候,她聽見一個男人說:「這不是那天早上給我指路去車站的那個男孩嗎?」母親問他那個男人說的話是什麼意思,那天上午他是不是沒去上課。男孩說那天上午學校十點鐘就放學了,那個人向他問路,他就帶他去的車站。母親半信半疑,隨後就跟孩子的父親說起了這件事。父親決定第二天和兒子一塊兒到學校去。第二天,在去學校的路上,經過反覆追問,父親才得知兒子沒有通過入學考試,自然也沒有去中學上學,這些天他一直在街上閒逛打發日子。
後來,父母給他請來了家庭教師,男孩最終也通過了入學考試,但他的行為沒有絲毫改進。他仍然擾亂課堂秩序,甚至開始偷東西。他偷了母親的錢,還編造了一大通謊言,直到家人威脅要把他交給警察處理,他才坦白承認。這個案例接下來就變成一個忽略孩子教育而造成的悲劇。這個曾經以為還能挽救男孩的自負的父親,現在也徹底放棄希望了。這個男孩在家裡的處境變了:他的父母現在對他不打不罵,不聞不問,任其自生自滅。
關於孩子從什麼時候開始有這些問題時,他的母親回答說:「自打出生起就這樣。」根據母親的回答,我們可以認為,母親的言外之意就是:我們已經對孩子嘗試過各種方法,但仍然沒有用,那麼這個孩子的不良行為就是與生俱來的。
嬰兒時期的男孩就相當煩躁不安,不分晝夜地哇哇大哭。但所有檢查過男孩的醫生都說他很正常,身體也很健康。
情況並非如此簡單。嬰兒哭叫本身沒什麼問題,但這背後有很多原因。特別是這個案例中的男孩是個獨生子,他的母親也缺乏養育經驗。通常孩子尿床了就會哭鬧,但母親不一定意識到這一點,她做的事情是:把他抱起來,餵他東西吃。其實,她應該找到孩子哭鬧的真正原因,給他換一個尿布,讓他不再感到難受。這樣,孩子自然就會停止哭鬧,也不會像現在這樣子了。
他母親說,這個孩子很順利地就學會了說話和走路,牙齒發育也很正常。雖然孩子有玩過玩具之後就把它們摔壞的習慣,但這不一定意味著他的性格不好。母親說的一句話需要注意,她說:「他根本不能自己一個人玩耍,哪怕一小會兒也不行。」那麼,母親應該如何訓練孩子獨自玩耍?方法只有一個:給孩子單獨玩耍的時間,大人不要頻繁干預。我們認為,這個母親沒有做到這一點,她說的一些話證明了這一點。例如,她總是為了孩子的事忙個不停,孩子對她也寸步不離等。這是孩子渴望得到母親寵愛的最初表現,也是存在在他心裡最早的印記。
「孩子從來沒有獨處過。」
本書首發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母親這麼說,很明顯,她是在為自己辯護。
「孩子從來沒有單獨一個人待過,直到現在,他也不喜歡獨自一個人靜靜地待著,哪怕是短短的一個小時。晚上就更不用說了。」
這是孩子過度依賴母親的證據。
「他過去從來不會害怕什麼,現在他也不知恐懼為何物。」
這似乎違反了心理學常識,也與我們的研究發現不符。但經過深入考察,我們就會發現:男孩從未獨處過,因此沒必要感到害怕。他一個人獨處時表現出來的恐懼,其實是迫使別人陪伴他的藉口。
下面是另一個看似自相矛盾的描述。
「他害怕父親的棍棒,這意味著他是有恐懼之心的。但即使被父親打得很厲害,他也會很快就把這事情忘得一乾二淨,跟沒事人一樣。」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孩子父母的行為形成強烈的反差:母親處處遷就,父親則態度嚴厲,甚至想矯正母親的軟弱。父親的嚴厲管教致使孩子偏向母親,因為他可以輕而易舉地從母親那裡獲取所需。
男孩6歲在教會學校里念書時,受到教師的監護。那時就有人抱怨,他活潑好動、躁動不安、注意力不集中。這些抱怨大都是關於他的行為舉止的,而不是學業功課。如果孩子想獲得他人的關注,還有比調皮搗蛋更好的辦法嗎?他已經習慣了被人關注。在家裡,謊言能吸引母親的注意力,到了學校中,他也想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教師並不明白男孩這麼做的真實目的,就單獨點名批評、責備他,並試圖改正他的行為。其實,這正投其所好。男孩得到了關注,為此也付出巨大的代價,但他早已習以為常。在家裡,父親的嚴厲責打是家常便飯,可一直改變不了什麼。那麼,我們怎麼能期望教師溫和的手段能讓男孩改變舊習呢?這是不可能的事。當他重新回到學校自然希望成為焦點,並將其作為一種補償。
父母告訴他,為了整個班級著想,每個人上課的時候都要保持安靜。聽到這樣的陳詞濫調,我們禁不住懷疑這對父母是否具備健全的常識。其實,男孩和父母一樣,大道理都懂,但是他更專注於自己的事情。他想在學校里受到大家的關注,保持安靜是沒有用的,刻苦學習又太難。當我們認識到男孩為自己設定的目標,他一系列行為的原因自然就解開了。父親的體罰確實能讓他暫時安靜一會兒,但是母親說,一旦他父親離開,男孩就依然如故。鞭打和懲罰只能暫時中斷他的行為,效果不會持久。
「他總是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氣。」
很明顯,渴望得到他人關注的孩子,只能通過發脾氣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所謂的脾氣不過就是一個人達到目的的手段,目標決定它的形式。例如,如果一個人想靜靜地躺在沙發上,他就沒有所謂的脾氣。發脾氣說明這個人在暗示什麼,這個案例中的男孩就是想引人注意。
他習慣把家裡的各種各樣的東西帶到學校去換錢,然後請客,招待他的夥伴。父母發現這個問題以後,每天在他離家前都會先搜查他。他最後放棄了這種行為,轉而一心一意地跟同學搞惡作劇,捉弄別人。父親嚴厲的懲罰才讓他停止這一行為。
我們可以明白,他搞惡作劇的原因是渴望得到別人的關注。他這樣做雖然會招致老師的懲罰,可是學校的制度對他無可奈何。這樣,他就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了自己。
「他的這種搗亂行為逐漸減少,但偶爾會故態復萌,一如既往,最後被學校開除了。」
這也證實了我們之前的觀點。這個男孩努力獲得他人的認可,在此過程中自然會遇到許多困難,他也意識到了這一點。除此之外,考慮到他是個左撇子,我們就更能理解他的想法了。我們可以推斷,雖然他想躲避困難,但他發現困難無處不在,而自己又缺乏信心去克服這些困難。他越是缺乏信心,就越想要證明自己,以此來吸引別人的注意。直到學校忍無可忍將他開除,他才停止惡作劇行為。如果學校的目的是不允許搗亂者打擾其他學生的學習,那麼校方別無選擇,只能把男孩開除。但是,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改正孩子的缺點,那麼開除這種做法就不可取了。男孩通常在家裡很容易獲得母親的關注,那他就不需要在學校刻苦學習了。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的家人聽取了一個老師的建議,在假期把孩子送到了一個兒童矯正中心。在那裡男孩受到了更加嚴格的管理,但是這種做法並沒有取得什麼效果。男孩的父母依舊是他的主要監護人。男孩每星期天回家一次,他感到很高興。但如果學校不允許他回家,他也不會表現出悶悶不樂的樣子。這不難理解,他想扮演英雄的角色,希望別人也這麼看待自己。他受到鞭打從不在意,無論事情變得多糟糕,他都不願意做出影響男子漢氣概的事情,不允許自己掉眼淚。
「他的學習成績從來不會很差,因為一直有家庭教師輔導他。」
從這一點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這個男孩缺乏獨立性。根據教師的反映,如果他能夠靜下來認真學習,會取得更好的成績。我們也相信這個男孩能夠學好他的功課,因為除了智力方面有問題的孩子,每個學生都能很好地完成學習任務。
「他沒有繪畫的天賦。」
這一點很重要,因為根據上述情況我們可以看出這個孩子右手笨拙的缺點並沒有完全克服。
「他在體操方面表現很出色,很快就學會了游泳,也不怕危險。」
這表明孩子還沒有完全喪失勇氣。但他只把勇氣表現在一些不太重要的事情上,因為他覺得做這些事情更容易些,也有相當大的把握獲得成功。
「他從不知道害羞,能輕鬆地和任何人談論自己的想法,無論對方是學校的門衛還是校長。儘管他已經被多次警告不能這樣魯莽、放肆地說話。」
我們已經知道,對於人們禁止他做什麼事情的要求,他從不在乎。因此,我們不能把他的不知羞恥視為他具有勇氣的證據。很多孩子其實都意識到他們和老師、學校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但這個男孩連父親的鞭打都不害怕,自然就更加不害怕校長了。他說話傲慢無禮,他認為只用通過這種方式,才能顯出自己的重要性。
「他對自己的性別沒有明確的認識,但他經常說自己不想成為一個女孩。」
沒有明確的跡象表明,他對自己性別的態度究竟如何。但我們發現,和那些性格不太好的孩子一樣,他們都有輕視女孩的傾向,並通過這種輕視來獲取一種男性的優越感。
「他沒有真正的朋友。」
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其他孩子並不想總接受他的領導。
「他的父母至今為止還沒有和他解釋性方面的問題。他的行為總表現出強烈的控制欲。」
我們付出了很多努力來收集關於他的事情,而他本人對這些事情再清楚不過了。也就是說,他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但毫無疑問的是,他並不清楚自己這種無意識的目的和行為之間的聯繫,也不知道他那強烈的控制欲的來源。他想控制別人是因為他看到父親對家庭的控制。但他越想控制別人,他就變得越軟弱,因為他必須因此依賴別人。他想要模仿自己的父親,而他的父親在控制別人時採用的是一種自我克制的方式。可以這樣說,是這個孩子的軟弱讓他變得雄心勃勃。
「他總是惹是生非,甚至面對那些比他強的人,也不例外。」
不過,越是強大的人往往越好應對,因為這些人都有一種強烈的責任感。男孩只在魯莽放肆的時候才感覺到自信。順便提一下,男孩魯莽、放肆的行為很難被根除,因為他對自己的學習能力缺乏信心,所以只好利用這種行為來掩飾這一點。
「他不自私,相反他很慷慨。」
如果把這一點當作是他心地善良的表現,我們就會發現這和他的性格的其他方面並不相符。我們知道,有的人會利用慷慨大方的行為來展現自身的優越感。了解這種性格特徵是如何與對權力的欲望聯繫起來的,這點很重要。這種慷慨的行為提升了個人價值。他可能是從父親那裡學會通過慷慨的行為來炫耀自我。
「他仍然給人們製造很多麻煩。他最害怕父親,其次是母親。他沒有賴床的習慣,也不是特別愛慕虛榮。」
這最後一點只涉及他外在的虛榮,但事實上他內在的虛榮心非常強烈。
「他改掉了摳鼻子的壞習慣。他是個固執的孩子,對食物很挑剔,不喜歡蔬菜和油脂食品。他有時候也喜歡交友,但他只喜歡和聽從自己命令的孩子來往,並且也很喜歡動物和花草。」
喜歡動物的背後是對優越感的追求和對統治權的渴望。這種愛好當然不是壞事,因為這能促進人類和世界萬物達到和諧統一。但就這一類孩子而言,這種喜好表現了他們的一種統治的欲望,即他總是想方設法地讓母親為自己操心。
「他表現出一種強烈的領導欲望,當然這不是一種在智力上的領導欲。他愛好搜集物品,但缺乏足夠的耐心,所以搜集總是無疾而終。」
這種孩子最大的悲劇就是無論做什麼事情,他們都有始無終。因為有結果就意味著承擔責任,而他們害怕承擔責任。
「10歲以後,他的行為整體上有所改善。因為他過去總想在街上逞強好勝,來表現自己的優越感,從不願意乖乖留在家裡。經過不斷的努力,他才有所改進。」
事實上,孩子被局限在家裡這個狹小空間的做法,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他自我肯定的欲望。毫無疑問,在家裡這一狹小空間他會製造更多麻煩。如果可以適當監管,我們應該讓他到街上去玩耍。
「他一回到家裡就開始做作業,也不想要出門玩耍,但他總會找到自己的方式來消磨時間。」
當我們把孩子的活動限制於某一狹小空間,監督他的行為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孩子總會注意力不集中,想把精力用在別處。我們應該給孩子多一點活動機會,讓他和別的孩子一起玩耍,在集體中發揮自己的作用。
「他以前很喜歡去上學。」
這意味著他曾經的老師對他並不嚴厲。那時候,他可以輕易地扮演英雄的角色。
「他以前經常弄丟課本,但他不害怕考試,總認為自己能完美地做好每一件事情。」
這種性格特徵非常普遍。如果一個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樂觀的態度,恰恰表明了他的不自信。這種人當然是悲觀主義者,但他們總會想方設法違背邏輯,沉浸在自己一定能獲得成功的幻想里;即使失敗了,他們也不會表露出過多的驚訝。他們無法擺脫宿命論的控制,因而總表現得很樂觀。
「他無法集中注意力。有的老師喜歡他,而有的老師討厭他。」
無論如何,好像是一些性情溫和的老師喜歡他的舉止,他也很少給他們帶來麻煩,因為這些老師對他沒有過多的要求,如同大多數被寵壞的孩子一樣,他既不願意集中注意力,也沒有養成這樣的習慣。在6歲以前,他覺得這樣做毫無必要,因為他的母親會幫他完成所有的事情,他就像一隻關在籠中的寵物,生活中的一切都有人事先為他安排妥當。一旦遇見困難,他毫無防備。他沒有掌握應對困難的辦法。他對其他人缺乏興趣,所以難以與他人合作。他沒有獨立完成某項任務所必需的欲望和信心。他唯一的欲望就是突出自己,輕而易舉地吸引人們的注意。但當他沒能干擾到學校的秩序時,自然也得不到別人的關注,他就會變本加厲地實施不良行為。
「他對任何事情都漫不經心,會用最輕鬆的方式做每一件事,從來不會考慮他人。這已經成了他生活的主旋律,他的一切具體行為,例如偷竊、說謊等,都是這種主旋律的具體表現。」
他的生活風格中隱藏著許多很明顯的錯誤。在母親的刺激下,他的社會感情的確得到了發展,但溫柔的母親和嚴厲的父親都沒有為他社會感情的進一步發展指明正確的方向。這個孩子的社會感情始終局限於母親的世界裡,在這個範圍內,他感到自己是人們關注的焦點。
因此,他對優越感的追求並不是朝著對社會有益的方向,而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為了讓他向著對社會有益的方向發展,我們必須重新塑造他的性格。只有讓他恢復信心,他才樂意接受我們的意見。與此同時,我們還要拓展他的社會關係範圍,通過這種方式來彌補他母親對他教育的不足。孩子還必須和他的父親達成和解。我們要一步步地推進孩子的教育,直到他最終能夠像我們一樣意識到過去生活方式中存在的錯誤。如果他的興趣不再集中在一個人身上,他的獨立性和勇氣就會隨之增強,他也會把自己對優越感的追求轉向對社會有益的方面。
案例二
這是一個關於10歲男孩的案例。
「學校反映這個孩子的學習成績很糟糕,已經落後同齡孩子三個學期。」
孩子才10歲就已經落後了三個學期,我們甚至要懷疑這個學生的智力是否有問題。
「他現在就讀三年級,IQ指數為101。」
這就說明他的智力水平沒有問題。那麼,造成他學習落後的原因是什麼呢?他為什麼上課擾亂秩序?我們可以看出,他對優越感有一定的追求,也有一定的活動能力,但這些都指向了對社會無用的方面。他希望自己富有創造力,對事情積極主動,也想得到別人的關注,但他採取的方式都是錯誤的。我們也可以看出他在和學校對抗。他非常好鬥,把學校當作敵人。因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他成績糟糕的原因了,因為這種好鬥的孩子是難以忍受學校的規範生活的。
「他不願意服從命令。」
這是顯而易見的,他的做法也有明智的地方。也就是說,他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解決問題。如果他是一個好鬥的人,那麼他肯定不會服從別人的命令。
「他和其他孩子打架。他把玩具帶到學校去。」
這意味著他希望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
「他不擅長心算。」
這意味著他缺乏社會感情和與此相對應的社會邏輯(參閱第七章)。
「他在言語上有缺陷,每周參加一次訓練班。」
這種語言缺陷與說話器官無關,而是一種缺乏合作精神的表現,這一點可以從他的語言障礙中看出來。一個人的語言水平體現了與別人合作的態度。在這個男孩那裡,這種語言缺陷卻成了他尋求注意和抗爭的一種武器。他並不希望自己的語言缺陷得到治療,對此我們不必大驚小怪,因為治療語言缺陷就等於讓他放棄這個引人關注的武器。
「當老師讓他講話時,他的身體會左右搖擺。」
他似乎做好了隨時抗爭的準備。他很反感教師說話,因為這樣他就不能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如果教師說話,他不得不聽的話,老師就成了征服者的角色。
「他的母親(確切地說是繼母,在他嬰兒時期,他的生母就去世了)抱怨說,這個孩子有點神經質。」
在這個意味深長的評價下,這個孩子的許多不良行為被掩蓋了。
「兩個祖母把他帶大。」
一個祖母帶孩子就已經很糟糕了,更何況兩個——我們知道,祖母通常過分寵溺孩子。她們之所以這麼做值得我們深思。上了年紀的女人在社會中沒有自己的位置。她們反抗社會,希望能被合理對待,在這一點上她們是正確的。她們想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因此通過溺愛孩子並得到孩子依賴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的重要性。她們通過這種做法來得到被認可的權利。
我們不難想像,在這兩個祖母之間,會產生一種怎樣激烈的競爭,每個人都想讓孩子更喜歡自己。當然,孩子會成為這種競爭最大的受益者,他會發現自己仿佛置身於天堂之中,可以隨心所欲,為所欲為。孩子什麼都不用做,只要說「這是那個祖母給我的」,那麼,另一個祖母為了打敗競爭對手,就會給孩子更多的東西。在家裡,孩子是焦點,他的目標就是得到注意。而如今他來到了學校這種新的環境,兩個祖母都不見了,只有幾個教師和許多孩子。他只能通過好鬥和反抗來獲得教師的關注。
「他和祖母在一起生活的時候,成績不好。」
他不適應學校,也缺乏準備。學校是對合作能力的測試,但過去他沒有進行過這方面的訓練。對孩子來說,最能培養這種合作精神的人是母親。
「一年半前,他父親再婚了,於是這孩子就跟他父親和繼母生活在一起。」
這種情境是存在問題的。如果有繼母或繼父進入了孩子的生活,就會產生問題了,孩子會出現問題,並不斷增加問題。對孩子的成長和教育來說,繼父母問題由來已久,至今也未能得到妥善解決。這一問題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困擾,就算繼父母對他們非常好,他們也會同樣遇到問題。這並不意味著繼母的問題沒有解決的辦法,而是說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用某種特殊的方式。繼父母不要把孩子的感激看作自己應得的,而應該盡最大的努力去贏得這種感激。由於兩位祖母參與其中,這個問題變得更加複雜了,繼母和孩子的問題也更加嚴重了。
「繼母最初來到這個家庭的時候,也曾試圖好好愛護這個孩子,繼母傾其所有討這個孩子的歡心。這個孩子的哥哥同樣也是一個不斷製造麻煩的人。」
家裡還有另一個好鬥的哥哥。這兩個孩子之間的競爭只會讓他們的爭鬥欲望變得更加強烈。
「這孩子對父親害怕、順從,但對母親卻不會。母親因此經常會求助於父親。」
這其實就是承認,母親無法很好地履行教育孩子的任務。所以,責任便轉移到了父親的身上。當母親把孩子一舉一動都告訴孩子父親的時候,當她以「我會告訴你爸爸」的說法威脅孩子的時候,孩子就會知道,她管不住他們,她已經放棄了。這樣一來,孩子便尋找機會對她頤指氣使。母親的這些舉動,也表現了她的一種自卑情結。
「孩子如果聽話的話,母親就帶他去商店,給他買東西。」
這位母親的處境也很艱難,因為孩子認為祖母更重要,她一直生活在祖母的陰影下。
「祖母只是時不時地來看他。」
一個偶爾來幾個小時的人會擾亂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這會給孩子的母親留下許多麻煩和困擾。
「家裡所有人似乎都不喜歡這個孩子。」
家裡沒有人再喜歡這個孩子了,甚至曾經對他寵愛有加的祖母,現在也不喜歡他了。
「爸爸會用鞭子打這個孩子。」
鞭打其實並沒有效。孩子喜歡受到讚揚,如果有人讚揚了他,他會感到高興和滿足。然而,他並不知道怎樣才能正確地獲得讚揚。他更希望不用付出努力就得到老師的讚揚。
「一旦被讚揚,他就會努力學習。」
所有想成為焦點的孩子都是如此。
「老師不喜歡他,因為他總是鬱鬱寡歡。」
他只能這樣,來掩飾自己的好鬥和抗拒。
「這個孩子還尿床。」
這表明他想得到別人的注意。然而,他是通過間接的方式來爭取這種關注的。他會採用什麼方法呢?通過尿濕被子,讓母親深夜換被褥;通過半夜哭鬧;通過在床上玩不睡覺;通過早上不起床;通過不好好吃飯——無論白天還是晚上,他總能找到讓母親為他操心的方法。尿床和言語缺陷就是他慣用的武器。
「母親夜間要叫醒他好幾次,去幫助他戒尿床。」
母親得數次起來叫醒他,關注他,讓他感覺自己受到了關注。
「他並不受大部分孩子的歡迎,因為他總有一種支配他人的欲望。一些弱小的孩子卻試圖模仿他。」
這是一個脆弱又缺乏自信的孩子,不想勇敢地生活。他之所以會被那些弱小的孩子模仿,是因為這些孩子也希望通過這種方法來獲得關注。
「另一方面,不是所有的人都不喜歡他,當他功課做得很好時,有些孩子也願意相信他取得了進步。」
當他取得進步時,其他孩子也會為他感到高興。這說明教師教育方法很好,懂得怎樣培養孩子之間的合作精神。
「這個孩子喜歡在街頭和其他孩子一起踢球。」
當他認為自己一定能有出色表現時,他會樂意與人相處。
我們和他的母親一起討論了這個孩子的問題並告訴她,在與孩子和他祖母的關係中,她的處境很被動。孩子嫉妒他哥哥,總害怕不如哥哥。在我們的交流過程中,這孩子一直都不說話,雖然我們告訴他診所里每一個人都願意成為他的朋友。在這孩子看來,說話就代表願意合作。他要反抗,而不是合作。這是由於他缺乏社會情感,也是他拒絕矯治語言缺陷的原因。
這種抵抗方式或許令人驚訝,但不要大驚小怪,其實某些成人身上,我們也經常能夠看到這種情形:用無言來表示對抗。曾有一對發生激烈爭吵的夫妻,丈夫向他妻子大嚷大叫:「看看你,看看你,現在怎麼沒話說了。」妻子回答道:「我不是不說,只是不想說。」
這個案例中的男孩情況也是一樣——「只是不想說話」。談話結束後,我們告訴孩子可以離開,他卻似乎不想走。他的鬥爭情緒已經被激發出來。當我們再次對他說討論已經結束時,他仍不想離去。我們只能讓他下個星期和父親一起過來。
同時,我們對他說:「你一句話都不說,這種做法非常好,因為你總是和別人說的反著來。如果別人叫你說話,你就不說。如果叫你在課堂上保持安靜,你就偏要大聲喧譁,擾亂課堂秩序。你覺得只有這樣做才會很了不起。如果我們不讓你說話,那麼你就會說個不停。我們只要向你提出相反的要求,你就會乖乖地就範。」
這次我們成功了,孩子被激起了說話的欲望,因為他感到有必要回答這些問題。於是,他開始配合我們的工作。之後,我們慢慢對他說明自己的情況,並使他認識到自己身上存在的錯誤。他自此開始慢慢地改進。
這時,我們要記住,如果孩子還是在這種舊的環境中,他就不會有改變的動力。他的父親、母親、祖母、教師及同學對他的看法已經固化。他對他們的看法也已經固化了。而當他來到診所後,他就進入一個嶄新的環境。事實上,我們也儘可能為他營造一個全新的環境,這樣他在熟悉的環境中形成的性格特徵就會更好地暴露出來。在這種情況下,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對這個男孩說「你不要說話」,這個男孩就會說「我就要說」。通過這樣,兒童不會覺得有人和他直接說話,就會放鬆心裡的警惕和抑制。
孩子在診所一般會面對很多人,這種情景會給他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這個環境對他們來說是全新的,他們會產生這樣的印象:自己不僅不再受到以前狹小空間的限制,其他人還對他們充滿了興趣,他們會感覺到自己成了這個大環境中的一部分。他們甚至還希望表現自己,尤其是讓他們下次再來的時候。他們明白下次要發生的事情——人們會再問他們一些問題,問他們的情況怎麼樣,等等。一些孩子一個星期來一回,還有一些天天都會來,這要視具體情況分析。在這裡,他們會被教授怎樣和教師相處。他們清楚,這裡不會有人批評和責備他們,所做的每樣事情都會被拿出來進行公開的討論和評價。如果一對夫婦正在吵架,其中一人打開窗戶,他們就會停止。因為窗戶敞開後,別人就有可能聽到他們的爭吵,而他們都不想讓別人聽到爭吵的內容,也不想在別人面前暴露自己的性格問題。同理,當孩子來到診所時,我們就幫他邁出了第一步。
案例三
本案例是一個13歲半的孩子,他是家中的長子。
「孩子11歲的時候,IQ指數為140。」
這表明,這個孩子很聰明。
「自從進入高中第二學期以來,他的學業就停滯不前。」
根據我們的經驗,如果一個孩子覺得自己很聰明,他很可能就會產生一種不用努力就能達成願望的心理,這樣的孩子通常都不會取得進步。例如,我們通過觀察發現,這些孩子處於青春期時都會認為自己要比實際年齡更成熟。他們想證明自己已經不是孩子了。這種欲望越是強烈,他們所遇到的生活困難就越多。這樣一來,他們便開始對自己產生懷疑,認為自己並不像自己想像中那樣聰明。所以,父母不要對孩子說他擁有很高的智商。我們主張,不能讓孩子知道他們自己智商是高是低,家長也最好別知道。因為一個聰明的孩子後來屢遭失敗的原因就在於此。一個充滿野心卻不知道如何用正確的方法來獲得成功的孩子,很可能會走上一條錯誤的道路。這些錯誤的道路包括患神經病、自殺、犯罪、懶惰或無所事事。孩子會尋找各種各樣的理由,來為自己的錯誤進行辯解。
我們知道孩子喜歡跟比自己年幼的孩子待在一起,因為這樣做掌控一切就會變得更輕鬆、自在,顯得自己高人一等,甚至可以成為年幼孩子的領袖。如果孩子總喜歡跟比自己年幼的孩子共處,那麼他可能就是這麼想的。當然,情況並不絕對,孩子有時候是為了對其他孩子展現自己的父性。因為孩子要表達他的父性就會排斥與比他年長的孩子交往。
「他喜歡踢足球和打壘球。」
我們可以推斷,他肯定十分擅長這兩項運動。人們可能會說,他在某些方面表現出色,但他對其他事情卻絲毫沒有興趣。這意味著一旦他能有把握取得成功,他就會積極主動地表現;但如果他沒有成功的把握,他就會拒絕參與。這種態度和做法當然不對。
「打牌。」
這意味著他在浪費時間。
「因為打牌擾亂了他的日常作息,他不能按時睡覺、準時完成作業。」
現在我們開始接近問題的真正核心了,一切都指向一點:他在學習上無法取得進步,只能胡亂打發時間。
「他在嬰兒時期發育緩慢,兩歲後才開始迅速發育。」
我們不清楚他在兩歲前發育緩慢的原因,或許是因為家人的過分溺愛導致的。受到溺愛的兒童不想說話、不用走路,或者發展、運用其身體機能,因為他們的一切都有別人照料,這樣就少了他成長發育需要的刺激。但他後來發育迅速,可能是他獲得了他的成長所需要的刺激,這種強烈的刺激促使他成為一個聰明的兒童。
「誠實和頑固是他最顯著的兩個性格特徵。」
但光有誠實的特徵還不夠。誠實的確是一種美德,也是他的優點,但我們不知道他是否會因為他的誠實來挑剔、批評他人,那麼誠實對他來說就成了自我炫耀的工具。我們知道他喜歡對別人指手畫腳,指揮他人,他的誠實特點可以讓其獲得一種優越感。我們不能確定,在對他不利的環境中,他能否照樣保持誠實這一品德。而提到孩子的頑固,我們可以發現他喜歡由著自己的性子,喜歡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不願意人云亦云。
「他欺負弟弟。」
這一描述證實了我們的判斷。他想控制別人,因為弟弟不肯聽他的話,所以他就欺負弟弟。這種行為並不是誠實的表現。只要真正了解他,就可以知道他是喜歡說謊的。他喜歡自吹自擂,以此表現出一種優越感。其實,這是一種優越感情結。這種優越感情結清楚地顯示出他內心深處的自卑。因為別人對他期望過高,當遇到不能解決的難題時,他就會低估自己。當他過度貶低自己時,他就會通過吹牛來補償心理缺憾。
因此,過度讚揚兒童並不可取,因為這樣會使他認為別人對自己寄予厚望。當他不能輕易滿足別人的期望時,就會感到害怕和擔心,於是他就會尋求掩飾其弱點的方法,例如,欺負弟弟。這就是他的生活風格。當他遇到難題時,他感到自己不夠堅強和自信,無法獨立妥善地解決問題,便沉溺於打牌。因為打牌時沒有人會注意他的不足之處,他就不會感到自卑。即使他學習成績不好,他的父母也會說,他功課不好是因為他太喜歡打牌。這樣一來,他就保住了自己的驕傲和虛榮心。慢慢地,他就真的這樣想:「是的,因為我喜歡打牌,所以我學習成績不好;如果我不打牌了,我的學習成績就會變好。但,我還是喜歡打牌。」這樣,他就感到滿足了,他在心裡告訴自己他有取得好成績的能力。
男孩在不明白自己的心理邏輯的情況下,會儘可能安慰自己,隱藏自卑情結——讓別人看不見,自己也看不見。只要他一直這樣,他就不會有任何改變。所以,我們要以一種友好的方式來幫助他理解自己的性格和心理活動的根源,讓他知道是因為他感到無力完成任務,才會把精力都花在掩藏自己的弱點和自卑上面。
我們必須以一種友好的方式來糾正他,還要輔之以不斷的鼓勵。這並不是說要一直誇他智商高——或許正是這種反覆的提示讓他害怕和恐懼。我們知道,在一個人的一生中,智商並沒有那麼重要。優秀的實驗心理學家都知道一個人的智商僅顯示當時測試的情況。生命十分複雜,並不是類似的測試所能反映得了的。高智商的孩子也並不一定能解決自己實際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
這個孩子真正的問題是自卑和缺乏社會意識。我們必須把這一點給他解釋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