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2024-10-11 06:14:46
作者: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案例四
這個案例中的男孩僅8歲半。通過這一案例,我們就能清楚地知道孩子是如何被寵壞的。許多罪犯和神經病患者小時候都是這一類型的兒童。
如今,我們急需解決的問題是停止溺愛孩子。這並不是說我們不愛他們,只是說不能再縱容、溺愛他們。我們要以平等的心態把他們當作朋友。這一案例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了解到了被慣壞的兒童的性格特徵。
「這個孩子目前的問題是,他每一年級都要重讀一次,但他現在才二年級。」
一個孩子剛開始上學就要重讀,這讓人不禁懷疑他的智力水平。我們在分析他的問題時,不能忽視這一可能性。如果孩子一開始的成績很好,後來才出現了問題,那麼我們就可以排除智力問題的可能性。
本書首發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他總是以嬰兒的咿呀方式說話。」
他希望獲得寵愛,所以他就會模仿嬰兒的說話方式,因為他覺得模仿嬰兒能讓他實現目標。他的這一有意識的判斷排除了他智商有問題的可能性。他很討厭學校生活,因為他對此缺乏準備。他並不是遵照學校的規章制度來發展的,為表達自己的追求,他選擇了對抗和敵視學校環境。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他在每個年級都要重讀。
「他不聽他哥哥的話,有時候還會和哥哥發生激烈衝突。」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哥哥對他而言是一個很大的障礙。所以,他哥哥應該是個表現良好的孩子,他和哥哥的唯一競爭手段就是表現得很壞。在他的夢中,他就會想像他回到了嬰兒時代,他超過了哥哥。
「兒童在22個月的時候才學會了走路。」
他可能曾患有佝僂病,如果他在22個月的時候才學會了走路,可能是因為他家裡人總是對他照顧過度。在這22個月的時間裡,他的母親總是寸步不離地照顧他。他越是不會走路,母親就越是溺愛和驕縱他。
「他很早就會說話了。」
那麼,我們就可以斷定他智力沒有問題。因為孩子智力有問題的主要表現是說話困難。
「他總是像嬰兒一樣說話。父親很和藹。」
這說明他父親也寵愛他。
「他更喜歡他的母親。他們家裡有兩個小孩。據其母親反映,哥哥非常聰明。兩個孩子經常發生衝突。」
同一個家庭里孩子之間經常存在競爭,這種競爭尤其發生在老大和老二之間。任何生活在一起的兩個孩子之間都免不了一番爭鬥。因為,老二出生的時候,老大會覺得自己在家裡的地位受到了威脅,就像我們之前討論的那樣(詳見第八章)。只有培養和訓練孩子的合作精神和能力,才能避免出現這種惡性競爭。
「他算數不好。」
對於受到溺愛的兒童來說,最困難的科目通常就是算術,因為算術涉及某種社會邏輯,而他們恰恰欠缺這種社會邏輯。
「他腦子肯定有問題。」
但我們卻沒發現這個問題,他的所作所為都合情合理。
「他的母親和老師都認為他有手淫行為。」
他有可能會這樣,而很多孩子都有手淫行為。
「他母親說,孩子有黑眼圈。」
我們不能據此就說他有手淫行為,雖然人們普遍都這麼覺得。
「他對吃的東西特別挑剔。」
這表明即使在吃飯的時候,兒童也很想引起母親的關注。
「他很怕黑。」
怕黑也是他受到溺愛的一種表現。
「他母親說他有很多朋友。」
但在我們看來,他的這些朋友都是聽他指揮,受他擺布的人。
「他對音樂十分感興趣。」
通過檢查音樂愛好者的耳朵外形,我們發現——有音樂才能的人耳朵外形曲線更好。通過觀察這個孩子的耳朵,我們發現他的耳朵很精緻,聽力也十分敏感。這種敏感性表現為對和諧聲音的喜愛,這樣的人更適合接受音樂方面的訓練。
「他喜歡唱歌,但患有耳疾。」
這些人很難忍受生活中的噪音,所以比正常人更容易患上耳疾。聽覺器官的構造會受到家族遺傳的影響,這也是音樂天賦和耳疾會同時遺傳給下一代的原因。這個男孩確實遭受耳疾的困擾,而他的家族中也確實有人精通音樂。
想要矯治這個男孩,就需要鍛鍊他的獨立能力。目前,他還不能獨立,他認為母親應該為他操勞一切,並且對他寸步不離。他總是渴望得到母親的保護,而母親也樂意這麼做。從現在起,我們需要給他自由,讓他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甚至犯點錯誤。因為只有這樣,他才能學會獨立。他還需要學會不和哥哥爭奪母親的寵愛。當兄弟倆都感到自己得到了母親的偏愛,他們就不會再嫉妒彼此。
還有一項需要解決的工作,就是讓這個男孩勇敢地面對學校生活中的問題。試想,如果他不繼續上學,情況會怎麼樣?一旦離開學校,他就會脫離正軌,朝不利的方向發展。他可能先會偶爾逃學,甚至乾脆輟學,然後離家出走,加入幫派。
能夠防患於未然當然是最好的選擇。因此現在就要幫助他適應學校的生活,不能讓他發展為一個不良少年。學校是測試孩子的一個重要環境。此刻,他受到的訓練還不夠,也缺乏解決問題的社會意識,這也是他在學校碰壁的真正原因。對此,學校應該讓他重新鼓起勇氣。當然,學校也存在問題,班裡學生太多,或者孩子的教師不太懂得如何激發他內心的勇氣。這是這件事的悲劇之處。如果男孩有幸遇到一位能給他勇氣的好老師,那麼他就得救了。
案例五
一個10歲女孩的案例。
「女孩在學習算術和拼寫時感覺很吃力,學校讓她到心理診所接受診治。」
算術對一個被溺愛的孩子來說通常比較難學。但這並不是所有被溺愛的孩子都學不好算數,這只是根據我們的經驗得出的結論。
我們知道,左撇子的兒童在拼寫上感到吃力,因為他們已經養成了從右向左的閱讀習慣。他們可以做到正確地閱讀和拼寫,只是方向相反罷了。人們通常對這點不會在意。人們知道左撇子在閱讀和拼寫上有困難,但他們只是輕描淡寫地說左撇子在閱讀或者拼寫中常出差錯。因此,我們懷疑女孩是左撇子。但或許還有其他原因使她拼寫困難。如果她在紐約,我們還需要考慮她可能是其他國家的移民,對英語還不怎麼熟悉。如果女孩在歐洲,我們則不必有這種考慮。
「她以往生活的幾個關鍵之處:她家庭的大部分財產在德國喪失。」
我們不知道她們一家何時離開德國的。或許這個女孩擁有過富裕的生活,後來優渥的生活突然結束了。新處境對她來說就像一個測試,從中可以看出她是否接受過與人合作的訓練,是否能有社會情感,是否擁有足夠的勇氣,能否承受貧窮生活的重負。換句話說,她是否學會了在生活中與他人合作。就目前的情況來說,女孩是缺少與人合作的能力的。
「她在德國時的學習成績不錯,她8歲的時候離開德國。」
這是兩年前的事情。
「她現在學習不怎麼好,因為她拼寫感到吃力,另外,這裡教授算術的方式也跟德國不同。」
老師不能總是照顧到學生的類似問題。
「她受到母親的溺愛,非常依賴母親,也同樣喜歡自己的父親。」
如果問孩子最喜歡的人是父親還是母親,他們一般都會回答「都喜歡」,這種回答是他們從別人那裡學來的。檢驗這個答案真實性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一個好辦法就是讓孩子坐在父母中間,當我們和他們的父母交談時,孩子會轉臉看著他更喜歡的人。同樣,如果父母都在一間屋子裡,孩子走進去之後也會去找自己最依賴的人。
「女孩有一些與自己同齡的女性朋友,但為數不多。她的最早回憶是,在8歲的時候她與父母在德國的鄉村居住,那時她經常在草地上與小狗玩耍,她們家還有一輛馬車。」
她對過去的富裕生活仍然記憶猶新。這與一位落魄的富人非常相似,總是回想他過去擁有的一切——汽車、馬匹、傭人和漂亮房子等。我們可以判斷女孩對現在的生活並不滿意,這種情況我們完全可以理解。
「她會做關於聖誕節的美夢,夢到聖誕老人送給她的各種禮物。」
女孩的夢反映了她在現實中的願望。她總渴望得到更多,因為她感覺到已經被別人剝奪了很多,她想再次擁有她曾經擁有過的一切。
「她倚傍著母親。」
這是她喪失勇氣的表現。同時,這也可以說明她在學校遇到了困難。我們告訴她,雖然她比其他人遇到了更多的困難,但只要振作起來、努力學習,她在學習上肯定會取得進步。
「她第二次來診所時是自己一個人,母親沒有陪她一起來。她已經在學習上取得了一些進步,而且她在家裡也可以獨立做好自己的事情。」
因為在這之前,我們建議她要爭取獨立,不能依賴母親,要學會自己處理自己的事情。
「她為父親做早餐。」
這是培養與人合作能力的一種表現。
「她感覺自己比以前更有勇氣了,她在這次會面中也表現得更加輕鬆自在。」
我們讓她下次跟母親一起來診所。
「後來,她和她母親來到了診所。這是她母親第一次到訪我們診所。她母親的工作一直都很忙,之前抽不出時間。據她母親反映,女孩不是他們親生的,在女孩兩歲那年被他們收養,但女孩對此毫不知情。在女孩出生後的頭兩年時間裡,她先後被轉送了六戶人家。」
女孩的過去並不美好。女孩在她兩歲前似乎經歷了一番磨難。這孩子可能遭人唾棄,被人忽略,而現在她得到了養母的悉心照料。女孩想繼續保持現在這種良好的處境,因為她內心還無意識地保留著早年痛苦生活的印象。兩年的不幸遭遇給女孩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當養母收養女孩的時候,別人告訴她要對這個女孩嚴加管教,因為女孩的家庭出身不好。」
做出這一建議的人是受了遺傳論的影響。如果養母對她嚴格管教,但女孩最後還是成了問題兒童,這個人就會說:「你們看,我說的沒錯吧!」殊不知,他的這種看法對孩子成為問題兒童負有很大責任。
「女孩的生母還是個壞女人,這讓養母覺得肩負著很大的撫養責任,她有時會體罰女孩。」
女孩的處境不如剛開始那樣美好了。很多時候她不再受到養母的寵愛,取而代之的是體罰。
「女孩的養父很寵愛她,他會滿足她的各種要求。女孩想要養母給她買東西時,她不會說『求您了』或『謝謝您』,而是說『你不是我親媽』。」
女孩要麼知道自己的身世,要麼就是碰巧說了這麼一句擊中要害的話。我們認識一個20歲的男孩,他覺得現在的母親不是他的親生母親,但他的養父母都非常肯定沒有告訴過他。這只是男孩的一種感覺。孩子能從很小的細節上得出自己的秘密。雖然養母覺得女孩不知道收養的真相,但她可能有所察覺了。
「她這話是向養母說的,而不是養父。」
這是因為養父沒有給她攻擊自己的機會,因為他滿足了女孩的所有要求。
「養母不明白女孩為何在新學校里會發生這樣的改變。現在,女孩的學習成績很差,她必須體罰她。」
不佳的成績已然讓可憐的女孩感到羞愧和自卑,回家後養母還要體罰她,這有些過分。對於女孩來說,無論是成績單還是母親的體罰,都是難以接受的。這一情況也值得教師反思。
「女孩說,有時候她會情緒失控,大發脾氣。她在學校情緒亢奮難耐,擾亂課堂秩序。她認為自己永遠是第一。」
這個獨生女被養父慣壞了,她習慣了別人對她百依百順。我們不難理解她獨占鰲頭的欲望。在過去,她有過優越富足的生活,而如今,她感覺自己的一切優勢都被剝奪了。所以,她會更加強烈地追求優越感。由於找不到合適的表達方式,她就大發脾氣,給他人製造麻煩。
我們告訴她,必須學會與他人合作。情緒激動是想成為焦點,大發脾氣是為了吸引目光。因為養母對她的成績不滿意,她為了和養母慪氣,就在學校里不好好學習。
「她夢見聖誕老人送給她許多禮物。夢醒之後,卻發現什麼都沒有。」
她總想勾起擁有自己喜歡的一切,「醒來後發現一無所有」的這種情緒。我們要重視這種情緒中蘊藏的危險。如果我們在夢中擁有一切,醒來卻發現一無所有,我們肯定會感到失望。
夢中的情緒與白天的情緒互相吻合。換句話說,做這個夢的目的不是為了勾起那種擁有一切的滿足感,而在於最後的失落感。做這樣的夢就是為了體驗最後的失落感。抑鬱症患者會做各種美夢,醒來後發現一切都與夢境相反。我們現在明白為何女孩喜歡體驗失落了。在她看來,眼前的生活漆黑一團,看不到半點光明,她把一切責任都推到了母親頭上。她覺得自己一無所有,而養母什麼要求也不滿足她,「她還打我屁股,只有爸爸才會給我想要的東西。」
下面對這個案例做一下總結。女孩很想體驗失落,這樣一來,她就可以把所有問題的矛頭都指向自己的養母。她正在反抗養母。
想讓女孩停止這種反抗,我們必須要讓她意識到她在家裡、夢裡以及學校的這些不當行為如出一轍。她剛來美國不久,還不能熟練掌握英語,這是她養成錯誤生活風格的主要原因。
我們必須使她相信,這些困難都非常容易解決,而她卻把這些困難當作對付養母的工具。
同樣,我們也要說服養母不要再體罰女孩,這樣她就找不到任何反抗的理由。此外,我們必須要讓女孩意識到「我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經常失控亂發脾氣,都是在給媽媽製造麻煩」。如果能夠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她自然會克服不良行為。如果認識不到自己在家裡、夢裡以及學校的表現背後的含義,要改變她的性格當然絕無可能。
這樣,我們就能明白個體心理學的目的了。它的目的就在於了解一個人怎樣運用他的印象和經驗,或者說,個體心理學就是要了解一個兒童的整套知覺系統——孩子據以指導自己的行為和對刺激做出回應的感知圖式;了解兒童如何看待某些刺激、如何對刺激做出反應,以及如何利用刺激實現自己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