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兒童教育心理學> 保持心理平衡: 過分追求優越感對兒童不利

保持心理平衡: 過分追求優越感對兒童不利

2024-10-11 06:11:27 作者: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從具有先天缺陷的兒童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不對自身價值問題喪失平衡感的重要性。這種例子比比皆是。很少有人知道,許多兒童身體的左半部比右半部發育得更好。在右撇子盛行的環境中,左撇子兒童會遭遇很多的困難。我們會發現,左撇子兒童在書寫、閱讀和繪畫方面存在極大的困難,在雙手運用方面顯得笨拙。我們需要藉助一定的方法來確定兒童是左撇子還是右撇子。一個簡單但不絕對的方法是:要求一個孩子雙手交叉,如果他把左大拇指放在右大拇指上面,那他就是左撇子。我們會驚奇地發現很多人天生是左撇子,而他們自己完全不知道。

  通過對大量左撇子兒童的生活進行調查,我們發現:首先,這些兒童通常行為笨拙(這在我們慣用右手人的眼中並不稀奇)。這種情況如同,習慣靠右道行駛的我們來到一個左道行駛的地方(如英國或阿根廷)試圖開車穿越街道時,內心和行為都會產生慌亂。如果家人都是右撇子,左撇子兒童在家裡的情況會更糟。他的左撇子習慣給家人以及自己帶來困擾。在學校學寫字時,他在這方面的能力也比平均水平低。因為沒有人理解其中真正的原因,所以他不僅分數低,還常常受到責備和懲罰。在這種情況下,左撇子兒童只能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面的能力不如別人。他會感覺到被貶損、被輕視,覺得自己沒有與別人競爭的能力。在家裡,他們也會因行動笨拙而受到責備,這更加重了他的自卑感。

  當然,左撇子兒童不一定就此一蹶不振。但很多兒童在類似的情形下會放棄努力。他們不明白自己真實的處境,也沒有人向他們解釋如何克服困難,這會使他繼續嘗試掌控自己處境的努力變得相當難。很多孩子字跡潦草,甚至難以辨識,其實也可以歸因於他們從來沒有充分地訓練自己的右手。事實上,這方面的困難是可以克服的。許多一流的藝術家、畫家和雕塑家都是左撇子,但通過後天的訓練,他們也能掌握善用右手的能力。

  有一種迷信說法認為,天生的左撇子如果通過後天的訓練來使用右手,就會說話結巴。其實,這可能是由於左撇子兒童有時要面對的困難太大,以至於他們甚至喪失說話的勇氣。這也是為什麼在有心理問題的人(如精神疾病人群、自殺者、罪犯、性變態者等)當中,左撇子特別多。但是,另一方面,那些克服了左撇子困難的人也能取得極高的成就,這種情況經常出現在藝術領域。

  儘管左撇子特徵本身的意義不大,卻告訴我們:我們應該給予孩子面對苦難的信心和勇氣,否則我們無從判斷他們的能力和發展潛力。如果我們嚇唬他們,奪走他們對美好未來的希望,他們未來的生活不會多好;但如果我們鼓勵他們的勇氣,孩子就會成就更偉大的事業。

  太過爭強好勝的兒童通常處境不樂觀,這是因為人們習慣以外在的成功標準來評判他們,而不是以他們能否克服困難來評價他們。在當今社會,人們習慣性地關注那些看得見的成就,而不看重全面徹底的教育。我們知道,那種不費力氣就得來的成功不會長久。所以,訓練孩子成為爭強好勝的人並沒有什麼好處。相反,培養孩子成為勇敢、堅忍、自信的人,讓孩子認識到面對失敗不能氣餒,要把挫折當作新的問題去解決,這才是更重要的。如果老師能夠準確判斷出孩子在某個領域的努力是否有希望,這對孩子的成長和發展就更有利了。

  由此可見,兒童對優越感的追求會反映他性格的某些特徵,例如爭強好勝。很多孩子對優越感的追求,剛開始只是以爭強好勝的形式出現,但因為有的孩子已經遙遙領先而難以超越,那些爭強好勝的孩子就會放棄嘗試。

  

  許多老師會採用嚴厲的方式對待表現不積極的學生,或者給他們打低分,以此來喚醒他們隱藏的好勝心理。如果這些學生還有勇氣的話,這種方法會有效果,但不適宜普遍使用。那些學習成績處於邊緣線的孩子會被這種方法完全弄得不知所措,甚至陷入明顯的愚笨狀態。

  但是,如果我們能用關心和理解的態度對待兒童,他們會表現出一些我們意想不到的智力和才能。以這種方式轉變過來的兒童,通常表現出更明顯的好勝心理,原因很簡單:他們害怕回到原來的狀態。過去無所作為的生活就是警告,鞭策他們不斷進步。以至於在以後的生活中,他們中的許多人就像著了魔似的,夜以繼日忙個不停,飽受過度工作之苦,但總認為自己做得不夠。

  讓我們回到個體心理學的基本思想,即每個人(包括兒童和成年人)的人格具有統一性,個體人格的行為表現與他逐漸形成的行為模式是一致的。脫離行為者的人格來判斷他的某一行為是沒有意義的,因為解釋單一行為的方式有很多種。如果我們把學生的一種特定行為,比如上學總是遲到,理解為他對學校交給他的任務不可避免地回應,那麼,判斷上的不確定性就會消失。孩子的這一反應只是意味著他不想與學校有關係,也不想完成學校布置的任務。事實上,他會想盡辦法不遵守學校的要求。

  從這個觀點出發,我們就可以理解學校里的「壞」孩子是怎麼一回事了。孩子之所以不喜歡上學,是因為他們對優越感的追求沒有轉化為接受學校的要求,反而對學校的要求產生牴觸。於是,孩子會表現出一系列典型的行為症狀,並且逐漸演變成屢教不改和故意作對。他樂於在學校里扮演小丑的角色,不停地做惡作劇惹得別人大笑,或者招惹他的同學,曠課逃學,和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

  由此可見,我們不僅掌握著兒童學校教育的命運,還決定著他們未來的人生發展。處於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之間的學校教育,對個體的未來發展起決定性作用,因為它有機會矯正兒童在家庭教育中形成的不良生活方式,也有責任幫助兒童做好適應社會生活的準備,確保他們以後能在社會這個大樂隊中和諧地演奏好自己的樂章。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