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立目標: 兒童對情境的認識並不基於客觀事實
2024-10-11 06:11:15
作者: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確立目標從兒童成長的早期就開始了。通常情況下,2—3歲的兒童就會開始為自己確立能獲得優越感的目標。這一目標不斷指引著他,激勵著他以自己的方式努力追求。錯誤的目標通常基於錯誤的判斷。不過,目標一旦形成,它會在不同程度上對兒童形成制約作用。兒童會以實際行動落實目標,也會調整自身生活,盡全力追求和實現這個目標。
因此,兒童對事物個體化的理解決定他們的成長。對我們來說,認識到這一點非常重要。同樣,我們還需要認識到,當兒童陷入新的困境時,他的行為通常受限於自己已經形成的錯誤觀念。正如我們所知,客觀事實給兒童留下的印象,其深度及本質並不取決於事實本身(例如,另一個孩子的出生),而是他看待這一事實的態度及方式。這是反駁嚴格因果關係理論的充足根據:客觀事實及其絕對含義之間存在必然的聯繫,但客觀事實和對其的誤解之間卻不存在這種必然的聯繫。
人類心理最為奇妙之處在於,決定行動方向的不是事實本身而是我們對事實的看法。對客觀事實的看法既是決定著我們行動的方向,又是塑造人格的基礎。人的主觀看法影響行動的經典例子,就是愷撒登陸埃及時發生的小插曲。他在躍上海岸時被絆了一下,摔倒在地上,羅馬士兵視這為不祥之兆。此時,要不是愷撒揮動手臂大聲喊出「非洲,你是我的了!」這些英勇的士兵可能掉頭就返回了。
從這一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現實本身對人所起的作用微不足道,現實對人的影響受到個體結構化的、整合良好的人格的制約和決定。大眾心理和理性常識的關係也是如此,如果在一個對大眾心理有利的環境中出現了理性常識,這並不意味著環境本身決定了大眾心理或理性常識,而是體現了兩者對環境自發性的看法是一致的。通常,只有當錯誤的觀點受到批判時,理性常識才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