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兒童教育心理學> 社會情感需求: 兒童發展的晴雨表

社會情感需求: 兒童發展的晴雨表

2024-10-11 06:11:03 作者: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心理學家和父母需要關注的是,所有兒童在成長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社會情感的發展情況。社會情感在兒童心理的正常發展中起著決定性和指導性作用。對社會情感發展的任何干擾,都會嚴重危害兒童的心理成長。社會情感是兒童發展是否正常的晴雨表。

  個體心理學就是圍繞培養孩子的社會情感而形成的教育方法。為了讓孩子為將來的生活做好準備,孩子的家長和教育者不應該讓孩子只和一個人建立密切聯繫。

  了解兒童社會情感發展情況的一個好方法,就是仔細觀察他入學時的表現。進入學校,兒童會遇到一生中最早、最嚴峻的考驗。對兒童來說,學校是一個全新的環境。兒童入學時的表現,可以反映出他們對適應新環境的準備是否充分,特別是對如何與人相處是否準備充分。

  人們普遍不了解如何幫助孩子做好入學準備,這也是很多成年人在回首他們的學校時光時,往往會覺得是一場噩夢的主要原因。當然,如果學校教育得當,通常可以彌補兒童早期教育中的一些缺失。

  理想的學校應當是家庭與現實世界之間的媒介,學校不僅是一個傳授書本知識的地方,還應該是傳授生活知識和生活藝術的場所。不過,在找到一所理想的學校來彌補家庭中兒童教育的缺陷之前,我們應該先關注家庭教育的弊端。

  由於學校不是一個十全十美的環境,對於家庭教育的弊端,學校只能起到顯示器的作用。例如,如果父母事前沒有教會孩子如何與人相處,那麼,孩子在入學的時候可能會感到孤立無援,被人視為孤僻的孩子。這種偏見又會強化孩子的認知,使他們越來越孤僻,最終發展成為問題兒童。人們常把責任歸咎於學校,殊不知學校只不過是把孩子在家庭教育中潛在的缺陷顯現出來而已。

  

  問題兒童能否在學校取得進步,在個體心理學領域中尚未定論。孩子一入學即遭受失敗,通常被認為是一個危險的信號。這個跡象更多的是指孩子在心理上的挫折,而不是指在學習上的失敗。我們可以看到,孩子開始失去對自己的信心,氣餒情緒也不斷增加。他們會躲避有益的任何行動,轉而尋求成功的捷徑。他們不選擇社會所認可的大道,而是選擇自己的途徑——通過獲得某種優越感來彌補自身的失落感。對於那些遭受到挫折而喪失信心的孩子而言,最具吸引力的事情莫過於在最短時間內滿足心理上對成功的渴求。這些孩子通過無視社會規則、擺脫道德義務,甚至觸犯法律的行為來突顯自己的存在感和滿足自己的征服欲,這對他們而言無疑比遵循既定的社會道路更為容易。但是走上這樣道路的孩子,無論他們的外在表現是多麼勇敢和無畏,內心都是怯懦和軟弱的。

  就像我們看到的那些犯罪分子,儘管表面上看起來魯莽而勇敢,心底卻很怯懦。同樣,當那些表面上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們處於不太危險的環境時,我們也能從他們的各種細微動作中看到這種外強中乾的脆弱感。

  比如,我們常常見到有些孩子在站立時習慣倚靠著某種東西(有些成年人也是如此),而不是挺直腰杆站著。這時,人們就會對孩子說:「把腰杆兒挺直!」可這種古老的訓練方法和理解方式常常治標不治本。實際上,對這些孩子來說,對物品的倚靠並不是一種行為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渴求獲得幫助和支持的心理需要。我們可以通過獎懲的方式讓孩子消除這種軟弱的表現,但他們對於獲得支持的心理需求並沒有得到滿足。也就是說,這種問題的根源依然存在。一個好的教育者應該讀懂孩子的這些行為跡象,並能以同情和理解的心態去幫助孩子消除問題的根源。

  通常,從孩子的某個單一的跡象中,我們便可推斷出他的諸多品質及性格特點。比如,一個孩子特別喜歡倚靠某種東西,那他肯定有類似焦慮和依賴這樣的特徵。將這個孩子的情況和我們研究的其他案例進行對比,我們就可以重建出這類孩子的人格,而且能夠輕鬆確定,這個孩子就屬於被溺愛的那一類兒童。

  接下來,我們來討論另一類孩子的性格特徵,這類孩子在被嚴厲管教或在缺乏關愛的環境中成長。研究那些毫無人性、作惡多端的壞人的生平,我們可以發現他們都有這類孩子的性格特徵,只是這些性格特徵在他們身上被發展到極致。我們發現,這類人有一個顯著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在童年時期遭受過虐待。他們的性格由此變得冷酷,充滿嫉妒和仇恨,見不得別人幸福。其實,這類嫉妒者不僅存在於惡人之中,在一些正常人中也很常見。當這類人有了孩子,他們就會認定孩子不應當比自己的童年更幸福。我們發現,這種父母不僅會把這種觀點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在作為別人孩子的監護人時也會採用。

  這也不能說明這類人的觀點和想法是惡意的,只是反映了那些在成長過程中受過粗暴對待的人的一種精神狀態。他們能信手拈來各種理由和格言,比如,「孩子不打不成器!」他們還會拿出無數證據和例子來證明自己,但是這些都不能使我們信服。僵硬的、蠻橫的教育只會使得孩子和教育者之間的關係日益疏遠,肯定是無效的教育。

  通過對各種不同的不健康症狀及其相互聯繫的考察,再經過不斷的實踐,心理學家就可以構建出一個人的人格系統。憑藉這個系統,人們可以知道這個人隱藏的心理活動。雖然,我們所考察的每一點都反映了被調查者整個人格的某些方面,但只有當每一考察點都指向相同的症狀時,我們才能得出結論。所以,個體心理學既是一門藝術又是一門科學。

  在探討個體心理時,最重要的是,我們不能把理論框架和概念系統都生搬硬套到某個被研究者身上。我們研究的重點是個體,這就要求我們不能只抓住某人的一兩個表現就得出意義深遠的結論,而應該儘可能尋找一切可以支持我們看法的證據。只有當我們能夠成功地印證最初的假設,比如在一個人行為的其他方面也能找到頑固和氣餒的跡象時,我們才可以確定地說:這個人的整個人格具有頑固、氣餒的特質。

  在這裡,大家務必要記住,我們的研究對象並不理解自己的行為表現,因此他無法隱藏真實自我。我們是通過分析一個人的相關行為來認識他的人格特徵的,而不是通過他對自身的看法和想法總結出來的。當然,這並不是說研究對象故意向我們說謊,而是我們需要知道一個人有意識的思想和無意識的動機之間有著很大距離。跨越這種距離,需要一個公正且富有同情心的旁觀者。這個旁觀者無論是心理學家、父母還是老師,都應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來闡釋個體的人格。這些客觀事實體現了個體本人有可能也未曾意識到的、有目的的追求。


關閉